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尋訪沙灣古鎮見證城市文明
2014年 11月 12日 00:00    香港商报
 

    尋訪沙灣古鎮見證城市文明    

    「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行」走進番禺古鎮

    

    【香港商報訊】記者李苑立、賴小青報道:在廣州市正積極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的當下。「2014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一行10日參觀了素有「廣州文脈」之稱的番禺沙灣古鎮。作家們欣賞了何氏大宗祠、留耕堂、古鎮風情街等景點。每到一處,無不對沙灣古鎮濃厚的嶺南文化底蘊表示赞叹,大家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拍個不停。參觀結束后,番禺區委書記盧一先,廣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馮建標以及沙灣鎮黨政負責人等,與作家們進行了親切交流。盧一先說,番禺有豐富的創作素材可供文人墨客深度挖掘,歡迎作家們多來番禺體驗嶺南文化,為城市文明創作出更多佳作。

    

  

     沙灣古鎮:廣州城市文明的精緻樣本

    從廣州市中心驅車約40分鐘便來到了番禺沙灣古鎮。據介紹,番禺沙灣古鎮始建於南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嶺南文化古鎮,這里保存了許多歷史遺址,嶺南文化厚重,該鎮先后獲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蘭花名鎮、全國文明鎮和國家衛生鎮等榮譽稱號。

    沙灣古鎮廣州文脈

    在8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沙灣形成并保留了以傳統歷史文化和民間文化為主體的嶺南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廣府文化的杰出代表。沙灣文化的核心是以傳統歷史文化和民間文化為主體的水鄉文化,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富,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廣東音樂之鄉」、「飄色之鄉」、「中國龍獅之鄉」、「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民間雕塑之鄉」、「廣東省古村落」,有「廣州文脈」之美稱。目前古鎮街核心區居住人口大約1萬餘人,原住民占了約60%。近年在廣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當地政府強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投入、合作經營、利益共享」的旅游運作模式,合理實施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通過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和環境整治三大工程,充分發揮民間藝術在促進當地經濟生活、文化事業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綜合作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建設,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讓一大批原汁原味的廣府文化、民俗風情得以傳承與發展,現在每年都能吸引數百萬海內外游客前來體驗。

    文明創建沙灣樣本

    據廣州市文明辦介紹,今年廣州市在城市文明創建活動中,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內容主要是圍繞創建幸福社區,以促進鄰里和睦、友愛互助為重點,著眼於解決市民身邊問題,深化文明城區、文明社區創建活動。在城市郊區中,還要大力推進鄉村文明建設,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品牌,生態文明創建為重點,廣泛開展多項有益活動,培育打造一批在全國全省有影響的文明鄉鎮、文明鄉村示範點。

    像沙灣鎮,因其具有深厚的歷史沉澱,如保留完好的「何氏大宗祠」,充分體現了一個家族的發展變遷史,對現代社會開展以「好家風好家訓」為重點的家庭美德建設,具有生動的借鑒與引導作用,參觀這里,既看到了傳承傳統美德,又找到了弘揚時代新風的原動力,沙灣鎮已經成為廣州城市文明建設中一個經典樣本。

    何氏大宗祠令作家們流連忘返

    沙灣何氏大宗祠又名沙灣「留耕堂」,是沙灣何氏宗族的大祠堂。「留耕」兩字取自「陰德遠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何氏大宗祠已經成為番禺區沙灣鎮的開門景點。導游介紹說,該宗祠始建於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數百年來歷經劫難,屢毀屢建。現時的面貌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始,按明制品官家廟的有關規格,先后共花了17年時間擴建而成。近年在城市文明建設中,政府非常重視對歷史遺存的開發與保護,投入資金加固修復了一批古宅,至今許多村民仍然住在這些古宅里。

    人杰地靈人才輩出

    散文雜誌主編、知名散文家汪惠仁參觀之后驚叹地說,沙灣古鎮是一處活著的生活形態,在保存傳統習俗與建築的同時,也在市民心中搭建了一座難得的精神遺產,這對千千萬萬的后代子孫具有極大的教育啟發意義,而這些正是當下中國城市文明創建中稀缺的東西,別的地方難以复制,真沒想到以經濟發展著稱的廣州在這方面也干得漂亮!此次作家采風團中,中國作協全委、湖南省作協副主席、長沙文聯主席何立偉正好姓何,他參觀完何氏大宗祠后,立即畢恭畢敬的向宗祠內擺設的何氏先祖頂禮膜拜。他告訴記者,自己是首次來參觀沙灣古鎮,可以用震驚來形容當時的心情。他說,此前見過許多何氏宗祠,也收到過全國各地寄來的何氏族譜與圖片,但看到規模這麼大的何氏宗祠還是頭一遭。沙灣的何氏宗祠讓他感受到不僅僅是規模,這里還有許多皇家御賜的牌匾,從表象上看,這是沙灣何家光宗耀祖的象徵,從精神內核來講,這是番禺人杰地靈的重要物證。他指著一份何氏家族遷徙圖譜分析說,番禺何家當年是從北方歷經數百年逐步遷居而來,扎根番禺最終成就一番大業,這說明番禺是一個能出人才的地方,這與當地的文化底蘊、風水與人文不無關系,何家能在此處安身立命,人才輩出,說明此地利於人的生存與發展,物產必定很好、民風必定不錯。再從現在還居住在沙灣古村落的居民來察看,和諧有序,快樂安祥,足見當年何氏家族最終定居於此是非常有眼光的,何氏的榮耀也為后代作出了榜樣,引導激勵了后輩子孫,推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他還表示,沙灣古鎮給他帶來了許多新的感受,對今后的文學創作極有幫助,以后有時間還會來走走。著名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編劇、中國作協朱秀海高興地表示,這里太有文化特色了,今天的參觀餘興未盡,打算今后抽空來這里小住一段時間,深度體驗沙灣的風土人情與文化歷史,為創作積累更豐富的素材。

    番禺城市文明再迎發展大機遇

    參觀完沙灣古鎮后,廣州番禺區委書記盧一先及沙灣鎮相關負責人與作家們進行了友好會談。盧一先介紹說,番禺的歷史久遠,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為歷代的通商口岸,自古就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更是嶺南文化、廣東音樂的發源地之一,素有「廣州文脈」的美譽。在清朝,番禺管轄地域非常大,甚至包括了深圳與香港地區,所以有「先番禺后廣州」之說。他告訴作家們,在近現代,番禺更涌現出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學者和名流,如「人民音樂家」冼星海,開創嶺南畫派的畫壇三杰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詩、書、畫名家葉恭綽、趙少昂、李天馬、麥華三、周千秋,建築工程界泰斗羅明熵,地質學家何杰,教育家許崇清等。

    打造南方中關村

    盧一先介紹說,目前番禺區正處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首先是有交通樞紐優勢。廣州南站開通后,廣深港高鐵、武廣客運專線、廣珠城際軌道交通、貴廣鐵路、南廣鐵路均在番禺交會延伸,另外還有5條地鐵線與廣州市區相連,番禺已經成為珠三角乃至南中國重要的地區。其次,在廣州「大都會區」的城市理念中,番禺已被列為大都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疏解老城區人口的重要區域。番禺還建有省內最大的大學城,師生總人數超過20萬,智慧產業發達,目前正在著手打造「南方的中關村」。在產業上,番禺是世界珠寶加工業匯集之地,港澳珠寶約有八成產自番禺,目前番禺正在申請設立中國珠寶交易所。番禺的燈光音響產業也聚集了200多家企業,產業鏈完善,在國內同行業中實力居前。最后,盧一先向作家們表示,番禺自古到今有足夠的素材供大家創作,如最近熱門劇目《沙灣往事》就來源於此地,吸引了全國文化界的目光。廣東的四大名曲中有三首是在番禺創作出來的,番禺自古與文化、文人有緣,希望作家們能常來番禺,多寫番禺。

    中國著名作家采風行抵達汕頭

    【香港商報訊】記者李苑立、陳績盛報道:11日下午,「2014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一行從廣州出發,抵達本次活動的第二站汕頭。汕頭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鎮松(右圖),汕頭市政協原副主席、汕頭市公益基金會會長張澤華,汕頭市旅游局局長陳華佳、副局長陳斌等,與作家們親切會面,談笑甚歡。

    汕頭特區迎來發展新試驗

    周鎮松在簡短的致辭中表示,汕頭是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目前正處於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今年9月份,國務院批覆同意在汕頭經濟特區設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將建立符合廣大海外華僑華人意願和國際通行規則的跨境投資、貿易機制,打造更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公平、統一、高效的營商環境,形成可复制、可推廣的經驗。在產業上,將大力發展跨境金融、商務會展、資源能源交易、文化創意、旅游休镕、教育培訓、醫療服務、信息、海洋等產業。同時推進國際貿易與投資便利化,進一步研究放寬外商投資市場准入,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

    周鎮松表示,目前汕頭非常渴望海內外各界人士前來旅游考察,歡迎作家們來到汕頭采風,希望能為汕頭多寫佳作,為汕頭的發展鼓與呼。

    養生潮菜大獲赞

    下午時分,作家們前往汕頭的萊蕪清代砲台遺址,眺望了正在實施的填海造地工程,感受經濟特區巨大的發展活力。晚間,汕頭名廚王文成在「成興漁舫」為作家們準備了豐盛的養生潮菜。其制作的「冰山來客」、「萊蕪紅將」、「龍宮探寶」、「紫氣東來」等經典菜式令人赞叹,其中一道由生米制作出的「生米炒成熟飯」更令人拍案叫絕。

    據介紹,因廚藝精湛,樂於創新,王文成在今年春節期間曾亮相央視新聞頻道特別節目八大菜系《掌勺人》,向全國觀眾展示了以海鮮為主料的養生潮菜制作方式,其創立的「成興漁舫」已成為當地知名的餐飲聖地。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