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品鑒魅力汕頭 重溫海風僑韻
2014年 11月 13日 00:00    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訊】記者李苑立、王曉蕾、陳績盛報道:美麗的海濱之城、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的汕頭市11日迎來「2014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一行。12日,在汕頭市公益基金會會長張澤華等社會賢達的陪同下,作家們饒有興致地參觀了崎碌砲台、僑批文物館、國平路老街、耕月人會館、天壇花園、古蓮花峰等多處景觀。

    每參觀一處景點,作家們都被汕頭深厚的嶺南文化傳統所深深吸引,尤其在參觀僑批文物館、耕月人會館后,作家們紛紛表示,國務院批覆在汕頭創建華僑文化試驗區正當其時,深度發掘推廣好當地的華僑文化,將會對汕頭新一輪改革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熱心公益事業 助力汕頭發展

    據張澤華介紹,汕頭公益基金會是經廣東省民政廳批准於1995年成立的公募基金會,2012年4月基金會換屆選舉產生了第四屆理事會,該市市委書記、市長等黨政領導成為基金會的理事會顧問,共有186位社會賢達、企業家成為基金會榮譽會長、名譽會長。該基金會秉承「弘揚愛心、回饋社會、發展公益、惠澤民生」的宗旨,拓展公益內涵,提出開展社會公益、文化公益、科技公益、體育公益、衛生公益等大公益思路。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齊心協力,積極打造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公益機構,努力開展八大公益慈善行動,分別是「扶貧助學行動」、「教育捐贈行動」、「助孤濟殘行動」、「重病援醫行動」、「匡扶正義行動」、「情暖夕陽行動」、「慈善救急行動」、「大廟文化行動」,近年承辦了汕頭市尋找「汕頭最美的人」大型文化公益等活動,評選、表彰、宣傳一大批汕頭典型道德人物,弘揚社會正能量,開展救濟「困境兒童」專項活動,受到國家級、省市級媒體的廣泛關注,被譽為「汕頭模式」,同時積極開展科技公益活動,實施培養了百名小發明家計劃,目前正在進行的「2014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汕頭采風活動,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據悉,換屆后的2012年基金會累計募集公益慈善捐款人民幣900萬元,開展公益慈善活動開支500餘萬元,兩項指標均是歷史上最高的一年。2013年基金會共募集公益慈善基金1100多萬元,累計支出645萬元,今年截至目前為公益支出已經超過800萬元。如在貧困助學方面,企業家石耀忠先生獨家贊助200萬元舉辦的「情繫公益愛心助學」活動,已經連續4年按每人每年5000元資助了128位學生圓了大學夢。在情暖夕陽方面,已經為333名低保困難老人購買并安裝了緊急求助的「呼援通」設備。另外,還先后撥款43萬元資助了基層醫療設施建設等。

    興建大廟凝聚海內外僑心

    當日,作家們還參觀了公益基金會參與創建的「天壇花園」大廟。據張澤華會長介紹,天壇花園是1991年由汕頭籍港商陳錫謙等海外僑胞倡議并誠捐巨資所建,1993年落成開光,并將原先供奉在香港的九天聖母遷至汕頭貢奉。建廟的資金大多來自海內外鄉賢的資助,建成之后,汕頭市更加風調雨順,由此也團結了一大批海內外潮汕鄉賢回鄉投資興業,是一件積德行善的大事。    張澤華還講了一個小故事。在8年前曾有一對在馬來西亞開金鋪的夫婦慕名朝拜了天壇花園大廟,后來在一場通街發生的大火災中,該夫婦的商鋪居然安然無恙。雖然這個故事很有傳奇色彩,但讓汕頭鄉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表露無遺。

    天壇花園位於汕頭礐石風景區,是南國奇石多而聞名遐邇的風景勝地,依山傍海,海角自然風光旖旎。她與汕頭市隔海相望,建築宏偉壯觀,恰似鑲嵌在礐石風景區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成后備受海內外華僑矚目。正如景區介紹中所述:這里有山澗曲徑林蔭,花香鳥語鳴囀之悅耳,無鬧市車水馬龍之喧嘩;這里有海角天涯發人幽思的景色,而無煩人醜象之净土。其中又設白花尖大廟、萬佛寶塔、九天禪院、龍船舫、思親堂等,每一處堪稱自然風景與人工巧築奇合的佳構,典雅堂皇廟殿,坐落海隅,雄觀海港百景千姿,被冠為粵東第一塔的九天玄女寶塔,更是高聳入雲。游人登塔眺望汕頭現代景觀,朦朧處海天共色,海鷗飛翔,瓊樓玉宇,環市矗立,巨輪飛舟,天橋橫空,令人宛若有海市蜃樓之幻象。目前大廟香火鼎盛,香客不絕,已成為集民俗、文化、宗教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游勝地。

    僑批見證潮商傳統精神

    當日上午,作家們一行參觀了汕頭僑批文物館,在細細看過清代、民國及改革開放之前時期由華僑從海外寄回的書信后,作家們對這種獨特的地域文化充滿敬意。

    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遼寧省原作協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劉兆林告訴記者,自古至今,家信凝聚了許多文化傳統與民族情感,今天看這些僑批文物,首先從書法上講,就是一種享受,難得的筆跡讓中國書法藝術得以展現,行文之中又有許多當地的習俗與禮儀,尊老愛幼、體現家風、關心家族等躍然紙上,讓人讀后既看到了海外華僑在外打拚的心酸,又看到了海外游子心牽鄉梓的情懷。每一封家書其實都是一部作品,最短的可能只有寥寥百字,最長的有3000餘字,這些家書就像是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在敘事中又帶有抒情,其寫作結構比單純的創作還顯精美,實屬難得。這種充滿汕頭僑鄉文化的東西是極有價值、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富,無可替代。

    在看完僑批文物后,作家們又來到了「耕月人會館」,該會館是近幾年修建的,建築與室內裝飾保留了潮汕的傳統風格,會館所收藏的奇珍异寶令人大開眼界。據會館董事長黃茂強先生透露,他聽說著名作家一行要來汕頭采風,當即從美國訂了回國機票,昨晚才到達汕頭。耕月人會館建成后,主要收藏潮汕企業家及社會賢達所珍藏的書畫、紫砂壺、名酒等,體現了現在潮商的另一面風采。

    耕月具漢唐風韻

    據介紹,「耕月人會館」是由陳立榮、陳啟豐、何智揚、梁丙有、王國岳、張大松、張海文、張堅、張錦添、曾繼文、鄒樹雄等來自五湖四海的社會賢達共建而成。2007年7月落成,目前總面積為2300平方米,共分3層,朝南面海,鬧中取靜,高尚典雅。2008年,會館又以潮汕文化背景為基石,借鑒「從頤公祠」、「已略黃公祠」等具有漢唐世家韻味的潮汕建築格調,融合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藝術為一體所構建,如今在當地是一處高端的文化平台。

    「2014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顧問、中國作協全委、原江西省文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陳世旭參觀后,對「耕月人會館」大加赞賞,稱汕頭給人有一種非常親近的感覺,這就是傳承文化的魅力。他隨后欣然提筆,為「耕月人會館」題寫了書法作品「漢唐氣象」與「大展鴻圖」。

    雖然初訪汕頭,但此地的美食也給作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快朵頤。汕頭是「中國潮菜之鄉」,而潮菜是粵菜中的一支,以烹飪生猛海鮮見長,味道清、純、鮮、脆、嫩,配套考究的醬碟,十分講究清湯和甜品制作。汕頭小吃以米制品為主,故多稱「粿」,其品種繁多,款款風味獨特,已有100多個品種入選「中華名小吃」。此外,還有汕頭的另一特色牛肉丸,肉質細嫩,口感嫩滑,已有近百年歷史。

    崎碌砲台 古之幽情

    昨日上午,作家一行來到位於汕頭市區的石砲台公園,參觀崎碌古砲台。據導游介紹,該砲台始建於清代同治十三年,光緒五年竣工(即1874-1879年)。石砲台公園為環圓形城堡建築,與隔岸蘇安山上的砲台相呼應,扼住汕頭海灣出口處,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是清代粵東地區的主要海防建築。

    站在點將台上,既可以俯瞰周邊民宿建築,還可以仰望鴿群翱翔,聽哨聲響徹天空,林立的通風通話塔更是引起了作家們的關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院院長、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貴祥稱,這個不僅可以通風通話,還可以作為單兵作戰的掩體。他還當即親身示範,擺出專業的動作,并對著塔內喊道,「準備開砲」,引得作家們笑聲一片。

    冬來三角梅仍爭艷

    崎碌砲台獨具建築特色,牆體以貝灰、沙、煮爛糯米粥及紅糖調和夯築,配以花崗岩石料,十分堅固。城牆基部中間是一條貫通全台的隧道,隧道采用石塊砌成拱形門狀。隧道內開有多個通往台內操場的拱形門,也開有許多對外的槍砲眼,傍著內牆,還有多條石樓梯,可上下於城樓和操場。

    遼寧省作協副主席、遼寧省公安廳專業作家鮑爾吉原野則對石樓梯兩側盛開的三角梅頗有興致。他說,在廣東的冬天,隨處都可以看到繁華開放,煞是喜人。作家們紛紛拿起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這一刻的美好景致。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