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曾被外界喻為兩隊「解放軍」,一批南下,一批北上,聲勢鐵定浩蕩。然而,開閘四天沒有預期般理想,市場流言四起。申銀萬國(香港)副總經理白又戈認為,「滬港通」具有三大意義,並非單純的救市措施。
中資券商直接得益於「滬港通」,面對交投冷清,白又戈說,業界確實有不少負面言論,不過從一開始他就沒有將之解讀為救市措施,而是人民幣走出去的戰略部署之一。
從跟團到自由行
從國家層面看,「滬港通」打開了國家金融的一扇大門,以前海外資金進入內地只能「跟團」,即只能透過QFII或RQFII買A股,現在是「自由行」了,投資途徑變得更加有效。他說,此舉無疑會提高A股的流動性,明年有望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屆時能享受到更好的流動性溢價。
另外,「滬港通」是中港市場的深層次的融合,具有歷史意義。對香港而言,早期只是服務本地經濟,具代表性的是本土的恒生銀行(011),接下來香港開始走向世界,滙豐等國際巨企就來了,如今中港金融市場進一步融合,勾勒出來的藍圖足以讓世界垂涎,足以媲美美國市場。
其三,「滬港通」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環,也是處理龐大外匯儲備下的一盤子大棋。白又戈說,只有平衡多年累積的貿易順差,才能避免日本悲劇在中國重演,這樣中國崛起才不會半途而廢。
平衡貿易順差
他說,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日圓國際化隨之開始。然而,時至今日,日圓的國際貨幣地位並沒有太大變化,無論是日圓在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中的佔比、日圓國際債券的發行數量,還是日圓在全球外匯交易市場成交金額等指標,都無法與美元或歐元相提並論。
如今中國取代日本成本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人民幣同樣有走出去的迫切性,但不能重蹈日圓老路。白又戈認為,日圓國際化失敗有兩大癥結,一是過度依賴美國消費市場,使日圓無法擺脫美元的魔咒;二是美元佔據國際貨幣體系的主導地位,令日本無法通過日圓國際化,將巨額貿易順差轉化為海外的直接投資。
白又戈說,「滬港通」並不是外界最先形容的兩隊解放軍,一批北上解放內地,一批南下解放香港,更多的是戰略意義,需要循序漸進。在持有美元並不意味財富的年代,中國尋求排洪,應充分認識自身擁有的大國地位和戰略優勢,避免將人民幣國際化錯誤地納入現有的國際經濟、金融的秩序和框架。
香港商報記者張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