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加快皖北發展相關政策推進實施以來,六安市亦得享中央促進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大別山片區扶貧開發和安徽省委、省政府構建合肥經濟圈等先機。作為革命老區,六安面對發展困境,主動尋找突破口,以綠色發展尋求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統一,構築綠色生態之城,同時活用紅色革命勝地資源,發展成為全國12個紅色旅游區之一。香港商報記者 李沫穎 吳敏 張幸
區位優勢帶動深層發展
作為國家級陸路交通樞紐城市,六安貫淮淠而望江海,連鄂豫而銜中原,境內鐵路、高速公路縱橫通達。隨著劉安境內新橋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六安市由此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快捷交通網絡。處於合肥1小時經濟圈、武漢和南京2小時經濟圈、上海4小時經濟圈的六安,依託便捷的交通區位,發展潜力巨大。
在進一步深化合肥經濟圈合作的過程中,六安通過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對接、產業合作、人才交流、聯合招商、市場一體化建設等方面工作,全面加速合六同城化進程。在此過程中,六安市發展重點之一即壯大優勢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提升六安在合肥經濟圈中的產業分工地位,發力點主要集中在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家用電器、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此外,作為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成員城市,六安在認真落實皖江示範區規劃的過程中,積極打造東部新城、合六產業走廊、舒三工業集聚區和新橋國際產業園等產業承接主平台。交通區位優勢更有效促進六安與經濟圈各市的旅游合作項目推進,以及商貿流通等互利互惠舉措的實施。
同時,六安亦進一步加強對外交流,更為主動地參與長三角區域分工合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累計招商到位內資2100多億元,外資12.4億美元,實現進出口總額35.6億美元。
以資源優勢帶動綠色發展
加快皖北及沿淮部分市縣發展、促進大別山革命老區又好又快發展等多方面政策不斷出台。近年來,六安市在受惠於各項利好政策的同時,積極應對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遭遇的困境,積極發掘自身潜力,通過完善政策規劃、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等工業發展方向,促進全市在經濟社會發展與原有優質資源環境兩者間取得平衡,推動綠色產業、生態六安的逐步形成。
隨著《六安市本級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實行,六安市設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工業綠色發展,并將對綠色工業發展給予獎勵扶持,產生示範效應。
在以上發展思路及政策支持下,六安市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優先發展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著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一系列數字印證著六安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取得的成績,目前六安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8家,高新技術企業94家,專特精企業10家,產業集群專業鎮16個。
同時,六安市注重原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改造企業技術、推動節能減排、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之步伐,諸多企業技術水平及核心競爭力得到提高,高耗能行業比重亦有顯著下降。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六安市技術改造投資達63.3億元,同比增長28.3%。此外,「十二五」以來,六安市工業行業累計淘汰落后水泥產能41萬噸,淘汰落后印染產能1.5萬米。此后,六安市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引進節能環保、科技含量高、以「低碳」實現高增長的工業項目。
此外,六安境內資源富集,其中包括1000多萬畝山場,近400萬畝可養水面,120億立方米的地表水資源,六大水庫積蓄二類以上優質水源70億立方米。立足於優質的自然資源,六安市以有機食品、休閒食品、功能性食品為方向,大力發展健康食品工業,已有功能性食品類、優質水飲品類產品走進全國視野。同時,六安已擁有無公害農產品58種,健康食品72個,有機食品21個。另有優質綠色農產品出口美國、歐盟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六安農業產業亦找到適合自身區域特點的綠色農業發展方向。通過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循環化發展,將農業的發展與現代化、鏈條化、品牌化緊密結合,實現農業發展水平的進步。六安市更通過10多種生態農業模式,開展生物能綜合利用,令農業生態經濟在形成示範區的同時,亦為農戶帶來可觀收益。
六安宣言生態經濟
在革命及建設年代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六安老區,正面臨著環境門檻要求更高、發展速度及總量受到制約的境况,綠色發展則是老區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統一。10月9日,一場名為「綠色發展跨洲視頻研討會」的活動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盟委員會、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全球氣候論壇等機構的相關綠色發展研究單位聯合主辦,在全球尚屬首次,并設置了三個會場:六安市霍山縣佛子嶺一位農戶之家、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所在地鳳凰城。其中佛子嶺的國內外專家以「綠色發展如何促進貧困地區經濟起飛」為話題,探討貧困地區新的崛起之路,各方亦在會后共同發表《綠色發展之六安宣言》。
六安由此打開中外在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方面的交流與探討之窗口。會議本身亦傳達出兩個關鍵訊息,即隨著互聯網、信息通訊技術、快速交通和物流體系的發展,貧困地區地理偏僻等傳統約束,已不再是經濟發展的突出障礙;此外,過去不被人們重視的良好自然環境和非物質文化,實為經濟發展寶貴而稀缺的資源,這些新的綠色資源,可轉化為巨大財富,貧困地區可能蛙跳式發展出新的經濟形態。
各國專家在深入討論中建議,在佛子嶺定期舉辦綠色發展論壇,并針對六安綠色發展提出諸多有益觀點,如打造「佛子嶺論壇、達沃斯小鎮」、「綠色徽派建築」示範點,吸引國際大學落戶於青山綠水的小鎮等等。
對於六安而言,犧牲環境換取可觀的經濟收益已不是加快六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唯一選擇。由是次基於互聯網而召開的國際性視頻會議顯見,通過對發達的互聯網、電子商務、交通物流等的充分利用,六安亦有機會在遠端醫療、文化、生態旅游、休閒健康體驗等新興服務方面,并與發達的外部市場進行對接,發展出綠色可持續的新經濟形態。
面對綠色發展所展現出得美好前景,六安的探索將具有示範式的意義。目前針對傳統發展模式弊端而形成的新的發展理念、新的資源概念,以及互聯網時代傳遞至貧困地區的發展機遇,匯聚成有力良機,并如初升之朝陽,正冉冉而升,照耀著六安綠色發展之路,助力六安經濟、社會、民生更好更快發展。
紅色老區優化旅游資源
在強調綠色發展、生態發展的大背景下,六安市因地制宜,在南部大別山區發展休镕旅游、生態保護為主的綠色服務業,以此開拓大別山豐富的旅游資源,將老區「紅色」優勢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碰撞出生態文化產業之火花。
六安作為紅四方面軍的重要發源地、大別山區抗日的指揮中心、解放戰爭的重要戰略基地,這里曾走出108位共和國開國將軍,被譽為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依此,六安市結合紅色、生態、歷史文化之主題,推進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鏈條,在保育自然生態的同時,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壽縣:古韻悠長 打造名城
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的壽縣,是國家及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之故鄉,「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楚都」,歷史與人文的深沉積澱,為壽縣這座古城添就了更多神秘的遐想和探尋的憧憬。
壽縣曾受水患頻繁、交通閉塞、文物遺址保護等諸多因素影響,城市建設與發展一度頗受制約,古城面臨著文物保護難、旅游發展難、基礎設施建設難等多種困境。隨著振興皖北、六安進入合肥經濟圈等一系列利好的發展政策興起,區位占優的壽縣亦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和城市建設平台。
以「南工北旅生態縣」為目標的壽縣,著眼於構建「一城四區」格局,即古城區、城南新區、八公山風景區、工業園區,實現「建設新城,保護古城,打造名城」的構想。在此基礎上,壽縣縣城規劃控制面積102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60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南新區規劃面積17.2平方公里。目前,壽縣古城得到控制性保護,6.2平方公里縣工業園基礎配套基本完成,新城15平方公里核心區正加快建設,「一城四區」格局基本形成。
在構建「南工北旅生態縣」的過程中,壽縣亦及時把握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合肥經濟圈和加快皖北發展系列政策新機遇,加快推進壽縣在工業、城鄉、農業、旅游、特色文化等方面的建設。與此同時,借助良好的區位條件,壽縣將分別進入合肥1小時經濟圈、武漢南京3小時經濟圈和上海6小時經濟圈,其交通區位優勢將日益凸顯。
壽縣古城古蹟遺址星羅棋布。依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壽縣在壽春城遺址保護、世界豆腐文化產業園等特色文化發展方面做足功課,推動曾經的歷史古城向世界知名歷史文化名城邁進。為推進古城文化旅游區發展,壽縣不斷加大古城區保護改造力度,積極推動古街改造,保護并逐步恢復古民居、古商鋪及名人故居,全線疏通護城河,重現古城風貌特色,提升文化景觀內涵。
隨著城市安全景觀設施建設的施行,壽縣城南防洪圈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另有東津圩堤加固工程竣工,護城河整治工作完成,以及新城區雨水收集、循環和排水防洪體系的建立等,壽縣城市景觀水系得以建成,加之其他自然、人文景觀相映成趣,更極大地豐富著壽縣美的內涵,繪就著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山水城和諧相依的美麗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