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恒
風雲多變的2014年終於過去,迎來了難以預測的2015年。對於今年的經濟展望,發覺大多數人都表示不太樂觀。不過,筆者認為香港始終是一塊福地,尽管「占中」事件可能還有后遺症,加上反對派議員在立法會采取「不合作運動」,會對政府施政造成障礙,但只要絕大部分港人都希望能夠安居樂業,珍惜目前已享有的自由自在生活,願意多發聲向「亂港者」說「不」,香港依然是可以保持繁榮安定的。
香港的經濟發展已離不開內地因素,據國務院商務部資料顯示,去年內地對外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900億美元,增長17%。其實,內地企業對外投資,近年一直高速增長,截至到2012年底,內地累計對外投資總額3064億美元,有接近六成是投資到香港,或者是通過香港向海外投資。
隨着「滬港通」的推出,加上李克強總理在深圳表示「深港通」亦遲早會上馬,相信不僅內地資金南下的趨勢將會持續之外,更會有越來越多的內地大企業走向國際化,這些大企業很多都希望能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且他們需要的不是三、兩個寫字樓單位,而是三層、四層甚至最好是整幢商業大廈,以樹立其企業形象。所以,香港的商廈將會越來越搶手。營商環境港具優勢在可見未來一段時間,內地企業來港投資和設立公司地區總部的數量,必然會顯著增長,原因包括:
一、內地經濟多年增長,已涌現一批資金雄厚的大企業,他們有意擴展海外市場,而香港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簡單稅制,營商環境寬松,在香港設立境外的地區總部,是他們「走出去」的好跳板;
二、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市場,內地企業部分業務遷港,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避開內地很多條條框框的政策限制和复雜的人際關系,減少干預,掌握「自主權」;
三、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業務離岸中心地位,融資和兌匯方便,有助他們的財務靈活運作;而且,香港容易招聘海內外人才,有利企業持續發展。
去年9月,中信泰富以2865億港元「鯨吞」母公司中信集團,并將改名為「中國中信」,總部由北京遷至香港,就是一個值得留意的先例。這是第一宗由「國企」變身為「香港公司」的行動,未來其他內地企業大有可能仿效。
借香港子公司收購內地母公司資產,實現集團整體在港上市,中信可說開創了先河。以后,中信便可按香港市場規律運作,有助整合內部業務,調整優化結構,改善經營策略,提升管治效率,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
總部遷港中信開例
中信此舉,并非「自把自為」,其實是國企改革的一種新嘗試。根據「三中全會」的要求,今年國資國企改革,將在界定國企功能、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內部改革、完善監管體制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均要取得實質性進展。有內地的經濟專家指出,中信改革模式,可視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的「先行先試」,倘證明可行肯定陸續有來。
隨着中信完成收購后,其管理和運營重心,將移到香港。該集團管理層坦言,把總部遷到香港,就是相信這里的法制、人才和自由靈活的營商環境,有助提高集團整體業務的經營效率。集團總部移到香港,亦可拓寬國際融資渠道,有利加快業務國際化。
中信的改革經驗如果成功,內地大企業必有樣學樣,接踵南下,以增加經營上的「自主權」和靈活性,這對香港的股市、金融、樓市和人才等市場,都會產生正面的效應,同時亦展現了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中的重要性。在此情形下,香港的商業大廈自然變成「皇帝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