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CPI低位徘徊PPI負34個月 通縮在敲門
2015年 01月 10日 01:42    香港商报
 

    CPI低位徘徊PPI負34個月 通縮在敲門

    昨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消息稱,2014年12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3%,同比上漲1.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下降0.6%,同比下降3.3%。另外,2014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0%。專家認為,CPI同比增長僅1.5%,雖有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因素,但主要原因還是國內總需求疲弱所致。預計2015年,經濟下行的趨勢并不會改變。而PPI持續為負,更是加劇通縮風險。考慮國內經濟及美聯儲加息預期,2015年上半年尤其一季度是貨幣寬松的較好時間窗口,預計一季度可能再次降息。此外,亦有專家指出,國內需求疲弱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幣匯率的高估,如果2015年不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作為經濟改革的重中之重,通縮風險將進一步加劇。香港商報記者伍敬斌張幸

    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非常迫切

    然而魯政委卻認為,在目前的形勢下,降息不是一個有效的針對性政策。他分析稱,通過相關數據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國工業企業的利潤與人民幣有效匯率的方向是相反的,那麼人民幣有效匯率較高的情况下,嚴重打擊了工業企業的利潤。美元本身已經造成油價降低,而人民幣匯率依然強勢,最后的結果就是油價低位順利傳遞到中國。

    有效匯率仍在升值

    在興業銀行對於中國貨幣條件的分析當中發現,匯率對經濟的作用相當於利率作用的9倍,所以,魯政委認為,在目前的情况下應該對匯率進行調整。

    他說,目前,人民幣的匯率雖然在下降,但是只是相對美元來說。去年一年,美元升值了11%,亞洲除了俄羅斯盧布之外,相對美元應該貶值了11%,但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在過去的一年里的貶值幅度小於1%,那麼相形之下,人民幣對日圓、韓圜等貨幣幾乎沒貶,反而還貴了。所以說,2014年,人民幣的有效匯率仍然在升值,僅對美元貶值沒有用,關鍵是要對一攬子貨幣貶值。

    完善機制擴大波幅

    魯政委表示,要完善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首先要了解中國需要的「匯率終極狀態」,即人民幣能夠自由浮動。這至少可以保證通縮的壓力不向國內傳染,且讓國內企業的盈利改善。為何現在的人民幣不能自由浮動呢?因為目前有很多企業的外匯頭寸沒有做完全的避險安排。但是,如果人民幣不自由浮動,企業永遠不會做避險安排,所以政府應該首先邁出這一步,之后企業自然會規避風險。當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規避風險的時候,避險市場的流動性就會很好,避險的成本就會變得很低。而當所有人都開始避險了,人民幣的自由浮動就達成了。達成這一步的具體做法是:第一,進一步擴大匯率市場價相對於中間價的波動幅度;第二,中間價本身也要有波動。

    魯政委認為,國內需求疲軟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匯率問題。因為人民幣匯率被高估,整個第二產業都大受影響,出口不賺錢,而進口商品更便宜,這樣中國制造業面臨著更嚴峻的生存環境。所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非常迫切。

    PPI跌3.3%創新低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1.9%,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2%。剛剛過去的12月份,中國PPI同比和環比降幅均有所擴大,分別下降了3.3%和0.6%。截至2014年12月份,中國PPI月度數據同比下降的持續時間已增加到34個月。PPI月度同比數據上一次出現增長還是在2012年2月。PPI如此長時間同比回落的景象,過去僅僅在2008年至2009年、1997至1998年等經濟疲軟的時段出現過。2014年二季度起,中國PPI同比降幅曾連續收窄,引發市場對於PPI年末轉正的期望。但8月份至今,PPI同比降幅已連續五個月擴大,并在年末再度創出新低。在12月份的PPI數據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下降4.3%、生活資料價格同比下降0.2%。從更能反映價格近期變動情况的環比數據看,12月份,生產資料價格環比下降0.8%、生活資料價格環比持平。

    余秋梅分析稱,12月份PPI環比下降主要是受國際油價連續大幅度下跌的影響。從影響程度看,成品油、石油和天然氣、化學原料和制品合計影響PPI下降約0.4個百分點,占總降幅的67%左右。余秋梅透露,在30個主要工業行業中,7個行業產品價格環比上漲,4個行業持平,19個行業下降。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水的生產和供應、烟草制品等行業出廠價格環比上漲;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等行業出廠價格環比下降。

    受季節國際影響CPI回升

    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12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漲1.5%。2014年全年,中國CPI同比漲2.0%,創出2010年以來的新低。

    通脹漸去通縮憂起

    從2009年中國逐步走出金融危機影響以來,防通脹一直是中國官方宏觀調控的重點。2011年,中國CPI全年漲幅高企至5.4%,超過4%這一官方當年年初設定的控制目標。但隨后中國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轉向「穩健」,人行也一度采取高頻緊縮的調控手段,中國物價漲幅開始逐步回落,趨向溫和。

    2012年和2013年,中國CPI漲幅均為2.6%,完成全年目標。2014年CPI漲2%的表現,也顯然沒有突破上限。

    通脹壓力暫去,但新的擔憂卻又開始浮現。2014年11月份,中國CPI同比漲1.4%,創出近5年來的新低。這引發了市場對於中國經濟是否面臨通縮的討論。

    經濟學家左小蕾分析說,1.4%的CPI同比漲幅不是一個通縮的狀况,價格走低要分析具體的原因。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也指出,11月份CPI環比下降主要是受天氣、季節和國際因素的影響。

    食品價格推高物價

    國家統計局當天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CPI漲幅12月份已有所回升。食品價格依然是物價上漲的主要推手。

    數據顯示,12月份,中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9%。其中,蛋價上漲14.0%、鮮果價格上漲10.4%、鮮菜價格上漲7.2%、糧食價格上漲3.0%、水產品價格上漲2.4%;但與此同時,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下降0.2%(豬肉價格下降4.9%)。

    食品之外的七大類商品五漲二跌。其中,衣著價格同比上漲2.6%、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同比上漲1.1%、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同比上漲1.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同比上漲0.9%、居住價格同比上漲1.0%;烟酒及用品價格同比下降0.7%、交通和通信價格同比下降1.4%。

    據測算,在12月份1.5%的CPI同比漲幅中,上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消失為零,新漲價因素約為1.5個百分點。

    余秋梅指出,季節性因素和國際因素對CPI的影響在12月份仍然存在。受全國部分地區降溫雨雪天氣影響,鮮菜、鮮果和水產品價格由11月份環比下降轉為環比上漲。隨著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走低,汽油和柴油價格的環比下降將CPI環比漲幅拉低0.03個百分點。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分析認為,由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帶動需求弱勢,也抑制了物價上行趨勢。

    需求疲軟幣策轉向寬松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2015年經濟下行格局沒有改變,CPI漲幅將步入「1」時代,PPI持續為負,通縮風險加劇。考慮國內經濟及美聯儲加息預期,2015年上半年尤其一季度是貨幣寬松的較好時間窗口,預計可能再次降息。

    匯率高估抑制需求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12月CPI和PPI分別為1.5%和-3.3%,分別低於興業銀行預測的1.6%和-3.1%。直接原因為以原油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下跌。而深層原因是中國國內需求的疲軟導致原油的低價格能夠進一步的傳導到國內導致CPI的低增速。進一步究其根本,是人民幣匯率高估抑制了中國的總需求。如果2015年不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作為經濟改革的重中之重,通縮風險將進一步加劇。另外,工業價格方面,油價的下跌對生產資料價格構成明顯打壓,季節性效應或亦加劇了生產性需求的萎縮,目前國內企業尚處於主動去庫存階段,需求依然疲軟。

    大宗商品價格顯跌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高級經濟學家章俊指出,最近包括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的明顯下滑,反映在CRB大宗商品價格指數近期有大幅回落。根據經驗CRB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大致領先PPI一個季度左右的相關性,未來PPI可能面臨向下壓力依舊不減。他稱,「目前國內經濟增長疲弱,特別是房地產投資下滑對經濟拖累尤為明顯,去庫存壓力較大,PMI購進價格指數12月繼續下行,預示PPI增速未來難有起色。」

    他并預計,2015年國內通脹水平依舊將維持在低位,成為貨幣政策寬松的主要推動力,通脹和貨幣政策立場的邏輯關系已經從之前的「通脹下行為貨幣政策寬松提供空間『轉向』貨幣寬松應對通縮風險上行」。

    今年最多3次降息6次降準

    不少學者認為,為避免更為嚴重的「雙縮」,貨幣政策適時加碼已「十分迫切」。2014年,中國物價水平長期低於3.5%的控制線,同時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又始終偏高,在2014年11月,人行實施了2012年以來的首次降息,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過去3年實際利率保持在4%到5%的高位,而通脹回落將進一步推高實際利率,這將進一步打壓投資需求、加劇企業和居民債務負擔、拖累經濟增速。鑒於此,人行有必要降息,以避免通縮、降低實際利率。

    「中國通縮的風險上升受到過去一段時期內需增長受到抑制和貨幣政策偏緊累積的影響,需要更多采用貨幣和其他總量性擴張措施主動治理,要遏制目前的通縮隱憂,貨幣政策需加大放松力度。」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稱。針對中國面臨的通縮風險,申銀萬國研報稱,貨幣政策「再也不能夠無為而治」,人行「將果斷進行對冲」。申萬預計,在此背景下,中國將再次進入量化寬松周期,2015年最多可以有3次降息6次降準。對於貨幣政策將進一步放的預測,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茉楠認為,CPI持續走低和PMI收縮確實為再次降息甚至是降準打開了空間,但目前貨幣政策的立場和取向應該是「存量」的調整。

    「貨幣政策不應排斥總量工具,建議適時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而提高貨幣乘數。」張茉楠說,未來貨幣政策取向是「補缺口」而非「總量放松」,總體上會比2014年更加積極。

    「內憂外患」拉低通脹

    兩大價格指數雙雙低位潜行,加上制造業PMI連續5個月處於榮枯線下,讓受困於低通脹形勢的中國更添一層隱憂,外界對中國是否會陷入通縮的爭論愈演愈烈。造成低通脹既有內憂亦有外患,所謂「內憂」是指內需不足,「外患」是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食品價格容易受季節、節日因素影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2月CPI中非食品價格上漲不到1%。」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稱,CPI作為反映市場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指數,持續下降表明市場需求不足,經濟下行壓力在加大,而且連續4個月的低漲幅,預示著低通脹格局已經顯現。有分析認為,需求疲軟是此輪低通脹的一方面原因,供給方面的結構調整和改革措施帶來的生產者活力以及國際油價等大幅下降因素,降低了國民經濟中的生產總成本,也推動了物價上漲水平的下降。

    生產縮減拉低通脹

    接受本報采訪的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表示,目前中國的低通脹主要是由生產縮減帶動的,實體經濟對貨幣沒有吸引力,實體經濟的經營就越來越困難,形成惡性循環,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中小企業沒有生產的積極性,必然就會影響PPI中相關指數的增長,從而導致PPI指數下跌。「生產縮減的背后,是中國產能過剩的結構性問題,中國目前有9大產能過程的行業,許多工業品供過於求,加之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加劇了鋼鐵、混凝土等的過度供給,由產能過剩引發的顯性后果就是導致價格的下跌。」余豐慧說。過剩產能和需求疲軟的長期存在將會支撐中國的通縮隱憂。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當下的通縮壓力與以往不同,雖然也受到出口不足的影響,但更多是「三期疊加」的結果,是過於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結果,是經濟結構不合理所累積矛盾的集中爆發,更是步入新常態后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