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看廣東,廣東改革看深圳。廣東和深圳有著改革開放的「獨特基因」,廣東省、深圳市更有著「敢破敢立,敢闖敢試推改革」的雄心與魅力,深汕特別合作區正是廣東省委、省政府與深圳、汕尾兩市改革的產物,這是廣東省及深汕兩市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大膽嘗試。
遙想當年,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劉玉浦和市長王榮帶領深圳市黨政考察團考察汕尾,當時可供參觀的僅為深圳市重點扶持的1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在考察結束后,劉玉浦和王榮就大膽提出,能不能在汕尾最靠近深圳的鵝埠、赤石、小漠、魚后門四個鎮拿出更多的土地,與深圳聯手共建合作區,探索區域合作新模式的概念。
2009年,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變身為深汕特別合作區首期工程,深圳市提供了全套規劃設計支持,深圳市30個行業協會組織了數十次投資考察活動,一批企業率先落戶合作區。2011年初,醞釀多時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成立。
2011年5月21日,在美麗的羊城廣州,廣東省委、省政府舉行深汕特別合作區授牌儀式,現國務院副總理、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時任廣東省長黃華華分別把「中共深汕特別合作區工作委員會」和「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委員會」的牌子授予深圳、汕尾兩市。
有學者斷言,深圳(成立深汕合作區)「東進」戰略的「歷史意義并不亞於蛇口當年的一聲砲響。」
記者認為,深圳經過30多年的發展,深圳在空間拓展上發現嚴重的不足,「170多年時間里,香港只開發了24%的土地面積;而在30來年里,深圳的土地開發強度已經達到40%以上。這塊土地多年來保持著年均25%以上的增長速度,人均GDP全國第一,堪稱世界奇跡。」對於汕尾地區,建市26年以來,經濟上一直屬於欠發達地區,而其卻擁有粵東地區最長的海岸線,土地綜合利用率最低。深圳面臨的是空間發展問題,而汕尾卻是缺乏經濟發展的先進管理技術和資金問題。兩者都在尋找進一步發展的出路。深圳的經濟的發展需要不斷地拓展空間,同時更需要先進的管理技術和充裕的資金及政策支持,「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建立既為深圳的再發展拓寬空間,同時也為貧困的汕尾帶來脫貧致富的希望,可謂是中國的區域發展史上濃筆重彩的一筆。
建立深汕特別合作區,則是廣東推動雙轉移、創新區域發展合作模式的重大探索,也是深圳、汕尾兩市加強區域合作,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發展水平的重要嘗試。
對於合作區之於廣東的戰略價值和深遠意義,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這樣描述:「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探索建設,與橫琴島開發、中新(廣州)知識城等一樣,也是廣東著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平台。」
有專家指出,作為廣東經濟主要動力的深圳攜手粵東欠發達的汕尾市謀求共同發展,深汕特別合作區已成為落實「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的重要平台,不僅為華南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還將為全國探索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供新樣本。李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