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重點關注

中國揮別高外儲時代
2015年 01月 16日 00:00    香港商报
 

    

    中國揮別高外儲時代

    專家:輸出資本藏匯於民

    中國人行昨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為3.84萬億美元,連續兩個季度出現回落。然而,外匯儲備回落并未出乎市場預料,在數據公布前就有不少經濟學家預測,2006年來一直高居全球首位的中國外匯儲備,2015年底將達到3.5萬億至4萬億美元或更低的水平,中國長達20多年的外匯儲備積累可能即將畫上句號。

    受訪專家表示,長期以來,中國持有過多的外匯儲備備受多方詬病的同時,也抵御了外部風險的冲擊。對於中國而言,巨量的外匯儲備既是負擔亦是力量。輸出資本,藏匯於民,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則是把負擔轉化為力量的關鍵。香港商報記者蔡易成

    去年外儲餘額3.84萬億美元

    人行15日發布《2014年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第三季度末,中國國家外匯儲備餘額為3.89萬億美元,而截至四季度末,國家外儲餘額為3.84萬億美元,下降500億美元。

    此外,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發生6.55萬億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發生1.05萬億元。2014年,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累計發生5.9萬億元、6565億元、1866億元、8620億元。

    然而就在數據發布之前,一項對18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有12人預計,2006年來一直高居全球首位的中國外匯儲備到2015年底將達到3.5萬億至4萬億美元或更低的水平。11人表示,截至去年6月30日的3.99萬億美元已經是外匯儲備的最高值。因此,昨日數據出來并未出乎市場預料,眾多分析認為,中國長達20多年的外匯儲備積累或即將畫上句號。

    失控的外儲已成負擔

    回望歷史,當2006年中國外匯儲備達到8536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時,全球一片驚叹。但很快,觀察家們發現自己過於大驚小怪了。此后中國外匯儲備像脫韁的野馬,不斷刷新記錄。從后視鏡里已經看不到追趕者。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

    此前就有經濟學家表示,規模過大與增張過快的中國外匯儲備正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表示,一是規模太大,遠遠超出合理邊界;二是增長沒有停下來的跡象。用「失控」來形容中國外匯儲備是非常恰當的。

    劉勝軍指出,1996 年中國外匯儲備才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當初最樂觀的人恐怕都難以預測到如今的規模。從趨勢來看,除了2011年、2012年增速有所放緩之外,增長勢頭一直迅猛。2013年增加了5080億美元,成為中國外匯儲備積累增幅最大的一年。

    劉勝軍表示,對於經歷過外匯稀缺年代的中國人而言,外匯儲備一度是國家實力與尊嚴的象徵。中國的做法并不獨特,它不過是重商主義的現代版本。但物極必反,持有過多的外匯儲備,不是幸福,而是一種負擔,在信用貨幣時代更是如此。

    過多外儲三弊端

    一直以來,關於中國外匯儲備過多的討論受到媒體廣泛關注。外匯儲備過多,是中國外部經濟失衡的表現,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沉重負擔,必須得到有效解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陳善昂對本報表示,近年來,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表示,巨額的外匯儲備是一種負擔。外匯儲備過多有很多負面影響,最突出的就是持續多年的人民幣對內貶值與對外升值并存。

    劉勝軍亦指出外匯儲備過多,主要帶來三個問題。第一,央行收匯需要投放人民幣基礎貨幣,這加劇了中國本就嚴重的貨幣超發問題。中國的外匯儲備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是,中國的外匯儲備是貨幣發行得到的,其真正的原始所有人是儲戶,因為當央行印鈔票的時候,其實是對當時儲戶的儲蓄資金的一個稀釋。因此人民幣最近十多年的發行基本是以美元為抵押的,進來多少美元,印多少人民幣,這是由人民幣和美元之間固定的匯率作為基礎的。

    其二,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美國國債等高流動性資產,回報率很低。尽管中國的對外净資產高居全球第二位,但2008年-2012年國際收益累計净虧損超過7000億美元。

    究其原因,是中國的對外資產回報率大大低於對外債務的成本。根據世界銀行2005年對中國120個城市的124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回報率高達22%,而中國外匯儲備投資於美國國債的回報率只有3%。

    第三,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中國需要的合理水平則會帶來安全性隱憂。「一旦發生國家間的對峙,美國凍結中國外匯儲備并非不可能,此前,美國就對利比亞等國采取過此類限制。」劉勝軍強調。

    周期性拐點已到

    中國成立外匯管理機構20年來,外匯儲備規模增長了78倍。對於被業內稱為「愚蠢地增長」的中國外匯儲備,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對本報表示,用「失控」形容未免過於樂觀。在她看來,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到了一個周期性的拐點。

    張茉楠表示,中國外匯儲備像頭些年每年幾千億美元的大幅度增長在未來仍會持續的可能性并不大。她指出,隨著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逐步展開,不僅僅是中國,現在很多新興經濟體的貿易順差都在減少,包括金磚國家外匯儲備也在減少。同時,歐美發達國家經常項目的逆差也在減少。從全球的範圍來看,全球經濟實際上是步入一種新的常態,處於一個再平衡的階段。以往新興經濟體大幅順差與發達經濟體大幅逆差的狀况已然在發生改變。

    張茉楠指出,之所以步入新常態是源於國際需求的變化。因為原來是發達國家在主導需求,但這些國家消費和投資正在減少,造成全球國際收支失衡比原來最高峰時縮小了三分之一。「從未來來看,國際收支平衡會發生改變,中國沒有高的貿易順差,也就不可能再積累那麼多的外匯儲備。」她說。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郭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