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重點關注

教育界:本港缺乏創新人才培養
2015年 01月 19日 00:00    香港商报
 

    香港創新科技發展一向被批滯后,教育界人士認為,政府應該加強資助相關人才培訓,在升學制度上不應只關注學業成績,亦要考慮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要發揮本地優勢,包括香港的窗口作用,發展高科技的制造業。

    做了十幾年香港學生創新發明活動的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總干事蘇祉祺,用「好大啟發」形容今次的以色列之旅,他表示,見到以色列年輕人創業的氣氛很濃厚,政府發揮了很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政策和資金支持,還是人才培養都做得很好。他認為,雖然香港政府一直都說要發展創新科技,但做得并不足夠,過去的科技基金支持導向一直只落在科研方面,而不是鼓勵人才培養。

    蘇祉祺很羨慕以色列的年輕人有一個像「THE LIBRARY」的地方可以聚首,交流暢談創業理想。而香港創業的支持并不多,沒有充足的資源配套,只是零星的資助,根本未成氣候。他認為,政府應積極主動做出政策導向和發放資源,而不是放手任由學生自由發展,例如可以做多和創業創新有關的活動和比賽。

    蘇祉祺還認為,香港教育制度也嚴重阻礙了年輕人的創新潜力發展。他指出,11年前,香港首位拿到國際發明獎的中學生陳易希,會考成績并不理想,但在內地只要入選便可入讀清華北大,但香港并無此例,后來是得科大破例收取。他坦言,有向政府爭取多年,仍然未能有突破,「升大學還是要靠會考成績,這樣只會鼓勵學生讀死書!」

    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業界交流及實習中心主任宋思齊也認為,政府要加重支持本地創業的角色,但不用照抄以色列的做法,反而要利用本地優勢,發揮香港的窗口作用。他指出,香港有良好的金融和法律環境,又面對內地的大市場,對外國公司有一定吸引力,很多商人都有在內地投資制造業的經驗,現在又有很多內地學生在港就業,政府應做一個協調牽引的作用。

    宋思齊不贊成香港主攻原創,他認為,靠自己研發,香港可能沒有什麼優勢,且效率低,應該把外面創新的技術引入,再利用香港的資源,包括港商北上設廠的經驗,以及吸引「港漂」的加入,形成一條龍的服務,發展高科技創新的制造業。「內地的創新和硅谷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外國技術人員進入內地發展還是有一定不放心,香港就應充分發揮橋梁作用。」

    曾在麻省理工任教的宋思齊認為,技術要和市場緊緊結合,目前他正在科大推行一個工程和工商管理相結合的課程,他笑言,要把技術商業化,才能打破教授創業最失敗的偏見。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