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恒
行政長官梁振英上星期發表的施政報告,圍繞着推進民主、發展經濟以及改善民生等主要範疇,提出了一系列長短兼顧的措施,當中可看到是接納了各界不少的建議,回應了社會的訴求,亦道出了有些政策推行的困難所在,可說實而不華。
創意產業成扶持重點
作為工商界一分子,當然最關心的是經濟問題。今次的報告,經濟一章共有44段4000餘字,篇幅不算少。對於未來的經濟政策,令人感到較新鮮的,包括:籌備成立保險業監管局;在啟德前機場跑道和南停機坪的基建工程,以配合毗鄰德郵輪碼頭的「酒店帶」土地上的酒店發展;考慮於2020年左右在沙田至中環線會展站上蓋興建新的會議中心;提升香港航運發展局的職能,推動高增值航運服務業發展和人才培訓,并打算成立新的航運機構;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元,準備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并已把有關建議提交立法會。這些政策如能落實,對相關行業來說,應有實際幫助。
至於其他內容,例如:與廣東省政府積極商議,在南沙、前海和橫琴新區的規劃及發展中,為港人港企爭取優惠政策和發展機遇;繼續推行總值10億元的「專項基金」,協助香港企業建立品牌和拓展內地市場;注資「電影發展基金」,并推行策略促進創意產業發展;繼續在內地更多城市設立經濟聯絡處;在亞洲地區增設經濟貿易辦事處,并爭取與東盟及其他國家地區締結自由貿易協議等,雖沒甚新意,但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十分重要。
不過,政府對經濟的扶持重點,似乎放在創意產業方面,對於現時分布於各行各業傳統的中小企有些忽略。尤其梁振英在競選政綱提出的「提升和推廣香港的批發產業」,一直未有兌現,而今新的施政報告也隻字沒提,難免令人有點失望。
「港獨」言論豈可聽任
至於報告中最引起社會議論的,相信必是有關政制部分。特首在報告中開宗明義,闡述了民主進程與法治的關系,并澄清「提出普選行政長官的是《基本法》,而非《中英聯合聲明》」的事實,并同時罕有地批評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有關主張香港「自立自決」的文章,強調對此必須予以警惕和勸阻。此番言論,即時受到反對派的圍攻,那是意料中事,而《學苑》更向梁扣上「打壓香港的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營造白色恐怖」的帽子。
事實上,《學苑》有連串文章的確是在公然鼓吹「港獨」,例如寫到「建國視為香港民族的最終目標」,「爭取香港本應擁有的民族自決權,已是刻不容緩了……建立一個獨立國家,最重要的獲益,就是主權」,還有鼓動港人「公投」來決定要「獨立」還是要維持「一國兩制」。此類言論,就連民主黨創黨會員陳莊勤律師也看不過眼,曾在報章撰文指出其危害性,認為社會對這些大學生的錯誤思維不能聽之任之。
搞「港獨」,既違反歷史,也無視現實。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土地,遠的不說,就以去年港鐵沙中線土瓜灣地盤發現宋代古井為例,足以證明一千年前已有我們的祖先在這里生息繁衍,我們可以數典忘祖嗎?香港正處於政改的敏感時刻,全港市民都希望香港能夠在普選路上邁出重要第一步,這個時候鼓吹「港獨」,不僅不可能帶來民主,更只會帶來災難。
最近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施蒂格利茨著文,對中國經濟實力和多方面成就均給予高度評價,并稱從2015年開始已進入「中國世紀」。國際社會對中國如此推崇,身為中國人應感到自豪,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生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反而如此抗拒?
基本法教育必須推行
較早前,全國港澳研究會在北京舉辦一個「香港教育與青年問題」專題研討會,會長陳佐洱便提到「為什麼香港回歸時才牙牙學語的娃娃,現在有人成了揮舞米字旗,冲擊軍營、立法會、政府總部的排頭兵?」他認為那是與香港回歸后,特區政府沒有做好教育工作有關,筆者對此十分認同。
今次施政報告內提出了「更新學校的中國及世界歷史等人文學科的課程內容,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認識,擴闊他們的國際視野」。此外,特區政府還打算推出兩項措施來配合:第一是提供資助,使每一名中小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各項與內地交流活動,讓他們「以中國人的身份親身體會國家在歷史、文化、經濟、科技和建設等各方面的發展」;第二是加強香港中小學與內地締結為姊妹學校的合作深度和廣度,進一步促進雙方「在教學專業層面的交流,以達到分享經驗及提升教學成效的目的」。
上述三項舉措,目的顯然是希望可讓香港青少年透過課程學習、親身接觸和交流,對國家有所了解,值得支持。但筆者認為這還不足夠,應該把基本法也列入課程,不僅要讓青少年認識有關內容,亦應引導他們深入去追溯和解構基本法的制訂及誕生過程,從中便可以弄清楚香港回歸祖國的前因后果,以及能正確理解香港與國家「一國兩制」的關系和由來,使他們明白遵守基本法對港人來說是多麼重要。今年是基本法頒布25周年,正是大力推廣基本法的好契機,特區政府應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