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早前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發表題為《東北再度陷入寒冬》的文章,羅列中國東北三省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2014年前三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在中國31個省(區、市)中皆位列倒數五位之內,得出一個「東北經濟再度告急」的聳聞之論。但其僅憑一組并不新奇、國內媒體早已連續報道的數據,屢議不鮮的經濟體制問題、產業結構問題,乃至人口、地理位置等經濟學統計,實有點兒媒體暴力之嫌。
不可否認,與中國內地其他地區相比,吉林省和整個東北經濟的這個冬天確實有些寒冷。但若放在全國和世界的大環境下,完全可以承受、且在預料之中的增速下滑,便成為攻擊和抹黑東北的矛頭,無視其艱難中的奮爭,實際上已經脫離了觀察東北的應有視角。因為東北問題一直以來就不是增速問題,尽管增速是如此重要。倘若回歸到其問題本質來審視,東北并未塌陷,吉林遠未休眠。
任何當下都會快速成為歷史。針對《經濟學人》的觀點,東北三省官方未置一言。可記者從吉林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得到的信息是,無論是省委書記巴音朝魯「欲粟者務時,欲治者因勢」對未來的戰略布局,還是「金融省長」蔣超良的統一部署,吉林省對自身問題的認知遠比海外周刊深刻,對未來的把握也更加精準。縱觀世界發達經濟體的「鏽帶」改造動輒三五十年,方歷10年振興的東北,當下并不太差,未來何須悲觀?香港商報記者 冀文嫺
撥開增速陰霾 方見東北面孔
「只要風足夠強大,豬都會飛翔」,小米之父雷軍這句名言,不僅適用於企業發展,也適用於區域經濟發展。就區域經濟發展而言,任何一個地方的高速發展,都離不開特定時空交會所形成的時勢風口。
坊間熱議東北「失速」,自然離不開與東北過去「黃金十年」兩位數高速增長的懸殊對比。拋開國家振興東北的政策效應不談,這種高速增長是東北經濟應有的面孔麼?10年中,剛剛基本脫離計劃經濟體制窠臼的東北,一下子睥睨國內那些曾經高速增長的地區,10年中的時勢不可或缺。一方面,過去10年也是整個中國經濟的黃金十年,正所謂「只要風足夠強大,豬都會飛翔」,這當然不是一個「鏽帶」改造初期應有的發展軌跡;另一方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4萬億刺激計劃,對以重化工業、裝備制造業、資源產業為主導的東北經濟而言,自然風正帆懸。
東北經濟非整體「失速」
但是,勢者無定。隨著內地經濟進入「三期疊加」的轉型發展時代,東北高速增長的時勢風口已然不再,而且由於其產業結構偏向於資源性企業、重工化業、裝備制造業,其受此輪經濟下行影響的程度要大於內地其他地區,這也并不奇怪。換句話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進一步稍稍分析數據即可知,東北經濟并非整體「失速」,而是結構性「失速」、區域性「失速」交叉的一種周期現象。比如,2014年第三季度黑龍江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增速均超過全國平均增速,其經濟下行與國際油價波動及能源工業低迷相關。而吉林省2014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則主要是因為汽車、農產品加工產業等受大環境影響較小。
從某種意義上說,英國周刊所指東北的問題沒有什麼可反駁,矛盾和困難都是現實存在的。只是,它在沒有看清出東北面孔的情况下,妄斷「東北告急」實為標題黨。其實,東北增速的下滑也提供了機會:以歷史的、辯證的、科學的眼光來看,那個高速增長的東北,并非東北依靠自身能力維持的常態;而在舉國新常態下,方才看到了真正的東北面孔。
吉林年度答卷不乏亮點
預計全年增速6.5%的吉林省,尽管低於8%的預期,但吉林省的真正面孔也并不是一張「黑臉」,甚至可以說,吉林省的年度答卷不乏亮點。
在吉林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對巴音朝魯提到的「寒冬」中的一些亮點,蔣超良用「一穩三升三高」進行了概括。在增速相對較穩的局面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9%、10%的增速跑贏了GDP,農民人均收入首次破萬,工業利潤高於2013年;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服務業增加值有望首次突破7%;戰略新興產業增長12%。同時,糧食生產克服了低溫、旱災等,仍然收獲了706億斤;城鎮新增就業54萬人,較年初目標多出4萬人;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0%,民間投資增長15%,占到了投資總額的72%。
東北沒有被拋弃,只不過,東北似乎回到了那個人們熟悉的東北。
劈斷結構藩篱 需再刮骨療毒
以今天的眼光看,吉林和東北的問題在哪里呢?其實大都不是什麼新問題,而是轉軌以來的老問題尚未得以有效的解決。
眾多問題當中最突出的問題,首先是經濟結構問題。這個大的結構問題,又可細分為五個:一是重化工業比重過大;二是國有經濟比例過大;三是第二產業比例過大;四是整體經濟對資源的依賴程度過大;五是增長對投資拉動的依賴程度過高。這五個結構問題,相互影響、環環相扣,可以說對吉林和東北的經濟發展狀况形成了頑強的隱形鎖定效應。所以,尽管經歷了改革開放,過去10年又經歷了國家振興東北的針對性努力,但效果依然不彰。
國有企業比例過大
國有企業比例過大,此歷史陳年舊賬的問題仍被不斷翻炒,尽管對東北國有企業改革有所關注,也提到了李克強總理所言的東北貢獻,卻沒有用歷史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問題的根源自然在計劃經濟,但若非此,新中國不可能快速建立起現代工業體系,眾多國有資產項目布局東北,脫離不了當時的國際環境和國家戰略安全需要,而「三線建設」時期,東北相當部分的重工業、輕工業轉移到了內地,貢獻在全國;人盡皆知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東北被作為唯一的計劃堡壘留了下來,不是東北被拋弃,而是為全國改革開放提供戰略后路及其豐沛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資源,貢獻也在全國。
通過這種歷史性的貢獻,東北的步履蹣跚,又豈是結構二字所能涵蓋。
本報早在9年前,便以「東北風來滿眼春」關注吉林國企改革。后人自然可以輕松評價其當時改革仍未徹底,但對於一個國有經濟占比超過80%的區域而言,這不能不是一個需要極其謹慎的選擇。因為其中不僅暗藏諸多經濟風險,還有任何人都難以承擔的政治風險。故此本報曾以「刮骨療毒」描述吉林省一舉向816戶國有企業「開刀」。但改革畢竟是系統工程,時勢所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今,面對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巴音朝魯暢言「必須加快推進改革」。政企分開、政府放手,健全經營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等,無异於是又一次「刮骨療毒」。
民營經濟東北「短腿」
結構不優、市場化程度偏低,導致一個最現實的問題便是民營經濟這個東北經濟的「短腿」。通常人們把形成這條「短腿」的原因歸咎於計劃經濟體制后遺症,地方的官僚主義,甚至人文、風俗習慣等,但不應該忘記一個最基本的因素:直到上世紀末,東北仍然在因為國家改革開放大局而緊緊扎著民營經濟發展的口袋,而此時歷經20多年改革開放的東南沿海地區已經形成了龐大的民營經濟積累。吉林省2005年完成國企改革攻堅戰之后,先后啟動了多次民營經濟振興計劃,但一個幾乎沒有民營經濟基礎的地方,在面臨更加殘酷競爭的新時期,又如何能夠在短短10年內超越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2013年,吉林省啟動了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戰略,出台了40條新政。與此同時,在簡政放權的深化改革方面,吉林過去一年的努力也是值得點赞的。去年吉林省級政府層面完成了81項深化改革的任務,并將行政審批項目減少了234項,減少幅度達到原來的39.5%,走在全國的前列。2015年,吉林省將在培育上下足功夫,抓好「萬民創業者、萬名小老闆」和技能人才培訓,提高創業成功率。
道路已經趟開,剩下的懸念就是時間的問題了。
穩住發展陣腳 智擇起飛風口
輿論寒風不斷,理性尤顯重要。尽管一城一地的結構性「失速」同樣帶來寒意,但從吉林省經濟工作會議所透露出來的信息看,巴音朝魯和蔣超良的施政組合及其戰略部署,并未被目前的減速和輿論所困擾。出於穩定大局的考慮,穩增長的任務依然被擺在最突出的位置,而對於未來的計劃部署,重點始終緊緊圍繞著調結構、促改革和提升增長質量方面下工夫。來源於市場的內生力量,并讓這種力量成為有效把握國家「一帶一路」開放戰略的力量,將讓其站上再次起飛的新風口。
經濟總量偏低財力偏弱
在海外媒體一致討伐東北過分依賴投資的時候,他們應該忽視了一個基本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在結構性因素之外,東北問題的另一個核心就是經濟總量偏低、財力偏弱,一低一弱必然使結構調整捉襟見肘,而加大投資仍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根本方法。只有穩定增長,調結構才能順水推舟。巴音朝魯說,吉林省目前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在相當長時期內,投資都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轉變的含義主要是優化投資結構,而非降低投資力度。
2014年年底前,國家發改委召開東北重大項目協調推進會,明確了139個項目作為重要抓手,抓緊擴大重大項目投資,以精準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吉林省目前在建和今明兩年擬開工建設的重大項目分工表顯示,目前由吉林省獨立承擔的重大項目共35個,總投資達3958億元,涉及吉林的跨區域項目有11個,總投資達6663億元。適應國家扶持政策,吉林今年將謀劃、牽引和帶動全省實施億元以上項目超過2000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左右。在優化投資結構方面,今年將主要加大對技術含量高、配套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產業項目投資,并將民間投資作為投資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讓民間資本進入更多領域、獲得更大收益。
著力培育新支柱產業
從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角度而言,吉林省十年來所取得的成果同樣往往被人忽視。從2005年的汽車、石化兩大支柱產業,到目前的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三大支柱產業,以及正在著力培育的新四大支柱產業,吉林省的努力值得點赞。去年啟動的新四大支柱產業培育計劃,目前已經出現良好發展勢頭。在新的一年里,30戶生物醫藥企業將獲得更大支持;軌道客車、衛星、光電子以及食品、制藥、換熱器三大成套服備產業,將用好境外併購享受外匯改革試點政策,成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增長主力軍;以冰雪旅游、夏季避暑度假為優勢的旅游業,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勢頭。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將為其再次起飛打下了堅實基礎。
英國周刊對東北問題的探源中,提到了封閉的地理環境也是制約東北發展的因素之一。靜態地看,目前東北地區確實如一個被套住了的鸡頭,屈曲在東北亞僵化的國際地緣格局中。東北的經濟活動只能向關內各省,而不能就近向周邊的東北亞地區伸展。然而,這也并非只能靜態悲觀地看待。特別是「一路一帶」國家戰略的快速推進,制約因素正在轉換為新的區位優勢。伴隨著長吉圖戰略的深入實施,中韓自貿區協定即將簽署,中俄港口物流合作穩步推進,吉林省這個東北亞的地理核心,沒有理由不向區域經貿中心蝶變。
年前,李克強總理再次部署金融支持企業「走出去」力度,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重大裝備設計、制造等全產業鏈的金融支持。這就將為東北釋放其工業能量帶來新的戰略機遇。同時,人們也非常關注蔣超良的「金融省長」背景。在該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成為蔣超良今年的主要施政方向之一,令人充滿期待。
誠如蔣超良所說,吉林省正處在發展方式轉變的「彎道」上,能否成功「變道」超越,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毫無疑問,這種新常態下的正能力,方向正確才是有意義的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