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借鑒外地經驗 完善制度
2015年 02月 04日 01:28    香港商报
 

     借鑒外地經驗 完善制度

    香港的強積金(MPF)經常被嘲為「強迫金」,主要因計劃收費高昂,加上操作欠缺靈活性。參考其他國家的退休金計劃,發現較本港的強積金更靈活;當中有不少地方值得本港借鑒,例如澳洲的退休金計劃有政府減稅支持,而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用途則更廣泛。

    澳洲減稅誘僱員供款

    據澳洲推行的強制退休金計劃,僱主須就月入450澳元以上、18至70歲的僱員作強制性供款;金額原為薪金的9%,但2012年修訂法案後,2013年度起比率每年遞增至2019年的12%。同時,澳洲政府以減稅「利誘」僱員自願性供款。若僱員從薪金中扣除自願性供款至退休金帳戶,全年供款不超過指定上限,該筆供款則只須繳交15%個人所得稅。另自2003年起,低收入人士每月自願供款1澳元,政府便會將1.5澳元存入其退休金帳戶,政府供款上限為每年1500澳元。當地退休金也容許提早提取,接納的申請理由包括財政困難、永久或臨時傷殘等。

    星洲公積金用途廣泛

    至於鄰近本港的新加坡,當地早於1955年成立中央公積金(CPF),可謂亞洲區內最早推行退休保障制度的國家之一。該基金的制度較本港強積金複雜兼廣泛。在公積金制度下,當地僱員的帳戶分3個戶口,包括用作醫療保險的醫療儲蓄戶口、用作退休金的特別戶口,及用作置業等的普通戶口。從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中,可見無論購屋、保險、甚至子女教育費或醫療費用都包含其中,可謂政府強迫的儲蓄計劃。

    雖然新加坡退休制度看似比本港完善,不過,去年卻發生了群眾示威抗議退休公積金制度缺乏透明度及問責性。當地示威人士更要求政府改善現有公積金制度,仿效本港強積金。可見世界上是沒有最完美的制度,但港府只要集思廣益、參考各國的經驗,絕對能夠改進及完善現有制度的不足之處,令市民能夠退休生活「退而無憂」。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黃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