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設互聯網平台與青年溝通
在占中事件中年輕人成為主力,除了政治訴求之外,因為社會向上流的機會減少而衍生對政府不滿,也是一個因素。因此,特首及政府在施政報告及之后一連串動作,也都是針對年輕人而設,包括施政報告注資青年事務協會,資助學生到內地交流;在民間成立香港青少年軍;邀請馬雲幫助成立青年創新基金,又請他作講座鼓勵青年創業;政府更希望新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以協調及幫助青年創業,把青年人的精力轉向企業發展等,這一連串的工作都是好事,但是政府似乎少了一招,就是沒有打入今日青年人的世界之中,去介紹以至說服青年人改變對政府的觀感。
打網民牌贏口碑
在台灣,2013太陽花運動及其后的地方選舉,執政國民黨大敗,除了是人民對施政不滿之外,青年人利用互聯網調動以至左右今次選舉是個關鍵,所謂無黨籍的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就是利用互聯網打敗傳統大灑金錢在廣告宣傳的對手。柯文哲當選之后,也繼續利用互聯網,要百日改革台北市政府,建立互聯網平台吸引青年人提出各種改革的意見,這方法不管他事后會不會變成「意見接受,一切照舊」,但在公關上已贏得社會的口碑。國民黨在大敗之后,也想爭取青年人的意見,正在要設立一個吸收意見的互聯網平台。
其實,自從2011年阿拉伯之春開始,世界各地不少的政治意向已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占中就是一個好例子。但是政府在占中結束后,似乎未有汲取這個教訓,在特首施政報告中,政府未有設立一個統一吸納各種人士意見及提議的互聯網平台。政府還是依靠傳統的青年事務委員會及民政署等憲制舊方法去聽取青年人的意見,青年事務委員會中的富二代及青年企業家的意見雖好,但已與基層那些憤怒青年的意見不同,而今次占中者不乏一些有理想、有學識的憤青,也是今日政府要爭取的目標,成立一個互聯網的政府論壇,可以吸收各界對施政的意見,不要依賴一些有偏見的民調,也可以與不同意見者討論,使政府的正面意見直接與這些反對者溝通。
延續親民形象廣納民意
成立這個平台并不容易,因為平台將會有很多類似粗口等留言,和各種反對聲音的挑戰及搗亂等要處理,政府更要有專門的團隊,去解答問題及為政府的立場辯解,但這正好可以為政府在施政上作進一步詮釋,使基層市民更了解政府施政的理念,加深官民的了解。
當年特首在選舉時曾擔凳仔、拿筆記簿到各區聽取基層的意見,贏得不少人的好感,這個互聯網平台如果可以成立,正好是這種親民方法的延續,也可以使政府有機會爭取這些高登憤青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