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中央政府工作部署無疑廣受外界關注。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出決策層宏觀調控新的思路,在眾多數據中,儘管7%左右的增長預期目標不出預料,但仍舊成為焦點之一。從保「8」破「8」到「底線思維」,從惟GDP論到去GDP化,都體現了政府對經濟更全面客觀的把脈,GDP增速的理性回落也符合現階段三期疊加和改革攻堅期的新常態需求,在仍然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2015年,穩增長與促改革的再平衡考驗着政府宏觀調控的藝術。
●增長目標的理性回歸
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從數字來看,幾乎所有目標都低於去年,經濟增長目標也不例外,與去年相比下調了0.5個百分點,這是自2004年後中國第二次將GDP增長目標定為7,亦是8年來預期增長目標首次低於8%。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GDP成為衡量經濟發展速度的「硬指標」,1978年以來的30多年中,中國GDP年均增長率高達9.8%,近一半年份(17年)是超過10%的超高增長。很多人認為,不斷下調的增速是經濟不斷下行的體現,中國經濟已進入低增長時代,但放眼全球,即便是7%的增速仍屬於高增速。
經濟增長目標的下調並不意外,在中國正處進行時的經濟再平衡中,製造業和房地產投資減速尤為明顯。並且,在「新常態」的要求下,中國需摒棄原來依靠規模擴張,低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環境成本來發展的模式,在轉型期,只要經濟不出現系統性風險,能保證就業,這樣的經濟增速就應該是一個合理的增速。
與此同時,發展仍然是中國的首要任務。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穩定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支持創造新工作和確保穩定就業的條件。因此政府可能更傾向GDP增長目標在7%以上,經濟增長目標的理性回歸,不等於過度去GDP化,在最近一次演講中,從習近平批評一些地方官員「從過分注重GDP增長的極端,走向另一個無視GDP增長重要性的極端」,亦可看出穩增長仍是2015年的優先政策基調。
因此,今年的GDP目標,除了政府要防止過度去GDP化的傾向外,也意味着今年政府將會實施相對寬鬆、相對積極的宏觀政策,報告中表示M2可根據實際情況上調就是一個很好的註腳。總體來看,決策層將致力於促使經濟以中高速增長,更加強調發展的品質和效益。
●為深化改革預留空間
從另一方面看,中國正處於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促進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如果政府追求較高增長率,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結構改革的步伐,GDP增速目標的下調表明中國政府並沒有因經濟減速而動搖結構改革的決心。
李克強的報告中指出,要把握好總體要求,着眼於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準「雙中高」,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從三個「雙」可看出中國調結構的潛力巨大,政府工作報告也對今年結構調整深化改革布好了棋局:簡政放權,今年將繼續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並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建立規範行政審批的管理制度;深化國企改革,加快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試點,打造市場化運作平台;推進財政改革、物價改革、利率改革,推出存款保險制度,適時啟動「深港通」試點等。
可以看到,今年的改革任務巨大,既要提質增效,促進結構調整,又要穩增長、保就業,可謂是高難度動作,中國去年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通過多政策調控,最終實現了去年兩會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目標。而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局面在今年仍將延續,同時或伴有資金外流、製造業不振、房地產業下滑、外資撤離等負面因素,這些負面因素將使穩增長與促改革雙重任務的實現變得更加困難。
事實上,經濟數據上下限的設定,已經給結構調整和一些可能出現的負面因素預留了空間,只要今年GDP不跌破底線,且不出現迫在眉睫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政府就會推動實質性的改革,即使犧牲一些經濟增長。
香港商報記者 張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