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一站式 革命性改變
雲端管理系統令餐飲業變天
【香港商報訊】記者劉楚婷報道:繁忙時段,食肆温位是難事。如果能夠用手機應用程式預先訂齘,方便省事。這已非妙想天開。因為O2O(Online to Offline)的商業模式日益普及,Eats365采用雲端管理系統,為本港飲食業提供革命性改變,顧客通過平台可以外賣、堂食位及落單,甚至結帳,但關鍵是業界能否接受此項科技的改變。
Eats365行政總裁李維聰在美國做了二十多年的顧問工作,主要負責硬件及大型網絡(network infrastructure)的技術。在2009年開始專注ER-P,在電腦軟硬件兩方面都具有實戰的經驗。他設計Eats365的動機,主要是個人的體驗。平日在街上留意到許多食肆都要排隊輪候,入到店內又無足夠侍應生招呼,埋單結帳要等候多時,於是研究能否利用科技去改善這些問題。
李維聰:一個平台包所有服務
他發現,與飲食業相關的手機應用程式數目不少,但只屬於加插式。其實餐廳的重點業務運作應該是銷售點終端POS(point of sales),如果再加上其他排隊服務apps、外賣apps,對餐廳會是好大的負擔。從用家層面來考慮,選擇不同食肆就要登入不同的apps,是不切實際,顧客要下載太多數量的apps是太累贅。「我可以大膽批評,現時業界的方向系錯晒。Eats365的理念是容許用家可以利用一個apps處理所有食的服務,包括外賣、堂食位、落單。」
李維聰表示,現時使用POS的餐廳都比較有保留,但設有過渡方案。他們可以先嘗試Short Flow,只做接外賣、堂食、客人直接落單,保留一位員工直接將資料輸入公司的POS系統,直至熟悉整個運作流程后才全面使用。至於新開的餐廳基本上問題不大。他估計,食肆應用此平台后可以節省20%至30%的人手。
李慧敏:紓緩人手保服務水平
Eats365業務發展經理李慧敏認同,無論員工、老闆面對改變有恐懼是可以理解,但相信是心理問題。只要讓他們建立信心,明白此平台有助紓緩飲食業招聘員工困難及維持服務水平,相信最終肯嘗試。她指這是革命性改變,會為本港餐飲業帶來新景象,連帶顧客的生活模式都出現變化,令他們親身體會到O2O離線商務模式。
李維聰指出,考慮到實際情况,無可能每位客人都選擇自己落單,所以會預備一個Waiter App,讓侍應生利用公司,甚至是自己的智能手機幫助客人落單。至於埋單結帳,在技術上可行,暫時未開通的原因是本港的電子交易(epayment)市場未成熟,并未統一。自從2009年起,智能手機愈來愈普及,好多與飲食業相關的apps應運而生。Eats365的目標是將用家與餐廳連成為一個完善的組合,李維聰坦言要做到end to end的平台,其實風險很大。
建立品牌 進軍國際
「向餐飲業推廣Eats365恍如革命性改變,革命往往是從一個人開始,我願意作先鋒。不過,發展是循序漸進,首個地點是香港。因為我是香港人,公司的發展團隊也在香港,但市場的目標是全世界,現時已經與合作夥伴洽談內地、新加坡、倫敦及美國市場。」
他承認,向業界推廣遇到一定的困難,目前正式簽約合作的餐廳只有10間,包括有米線、泰國菜、台灣菜及西餐廳,還有一間占地約5千尺的酒樓。他的目標是於本年6月將合作的食肆數目增加至100間,并盡快上線。公司會與上台的餐廳聯合推廣。首先會集中在銅鑼灣、尖沙咀及元朗三區,透過熟客體會,然后擴散開去。下一步會向用家作市場推廣,只要業界接納,相信問題不大。「另外,還有約300間食肆暫時未接受使用系統,但想通過我們的平台讓更多客戶認識。此類食肆就屬於Ad Mode,只參與提供基本資料,類似open rice網站。」
「香港食肆的餐牌非常复雜,即使是一間小型的茶餐廳,單是將所有餐單上的資料輸入都已經有一定的工序。為吸引更多食肆願意接受Eats365,初期是取易不取難。我估計食肆第二代接班人會較有興趣。用電子落單有時候難免會出現網絡延誤等問題,為免生誤會,以外賣落單為例,如果15分鐘之內食肆的系統未能確認,用家會自動收到信息通知。在設計時會考慮人性化,港人飲食時間緊迫,倘未能成功落單,要盡快通知用家。」
港應在電子商貿跑出來
李維聰表示,研發Eats365飲食平台的時間花了近兩年,研發團隊共有10人。今年內計劃吸納更多新畢業生,構思將研發人數增至15人。研發的成本近1000萬元。目前也只使用了系統三分之一的功能,日后尚有好大的空間拓展,例如是關於管理方面的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分析客人的使用習慣等。
政府正積極推動本港走向高科技,鼓勵中小企業使用雲端服務。Eats365將會申請進入科學園。他認為,會對日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不但是金錢,至少從用家層面可以建立品牌效應。向業界推廣,只能靠不斷灌輸公司的理念。
作為一位研發者,李維聰認為,本港應該要在電子商貿跑出來,現時已經落后於好多地方,包括內地。Eats365已參加2015年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最佳商業產品」,競爭對手多是大企業,但他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