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國際周刊

英可向華學習基建投資經驗
2015年 03月 31日 00:00    香港商报
 

    保險及養老基金大有可為

    

    英可向華學習基建投資經驗

    

    北京到天津的距離是150公里,30年前,如果駕車的話需要8個小時。大約10年前,高速公路的投資讓這一時間縮短至兩個小時。如今,如果乘坐高鐵的話,時間僅為30分鐘。英國《金融時報》分析認為,在發展中經濟體進行基建投資,將會取得巨大而明顯的收益。英國保險公司標準人壽主席格里姆斯通更確信,對英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來說,其本國的基建投資也可從中國的做法中學習經驗。標準人壽在中國的總部位於天津。

    

    基建投資具長期穩定回報

    有這種想法的并非格里姆斯通一人,英國法通保險集團已經大舉進軍這一領域。今年1月,法通承諾將為一個擬投資150億英鎊(1730億港元)的住房和基建重建項目出資15億英鎊。法通保險CEO威爾遜一直大力呼吁投資於基建項目,他也率先將投資配置轉向此類資產。英國其他主要保險商保誠和英杰華較為低調,但他們也支持這種投資。

    這種投資背后的動機非常簡單。各國央行將利率保持在超低水平,讓許多國家的安全主權債券的收益率降至零。與此同時,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需要有望帶來長期可靠回報的投資。無論是在新興市場還是在西方,基建投資顯然都符合這一條件。建設公路、鐵路、機場和能源裝置的長期項目通常擁有合適的穩定回報,時間周期也與人壽保險或養老保險金的10年、20年或30年的償付承諾相匹配。

    與此同時,基建建設存在資金上的缺口。金融海嘯的一個后遺症是銀行不再為此類項目提供融資。現在很少有銀行願意為長期投資融資。即使是作為安排交易并提供短期過橋資金支持的對手方,銀行也多有不願。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整個銀行業風險偏好下降的結果,同時也緣於全球監管機構收緊了對此類資產的資本要求。

    尋找海外資金難免遇麻煩

    經合組織在金融海嘯爆發之際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預測,到2030年全球基建融資需求將達到50萬億美元。如何協調這些創紀錄的投資需求與傳統金融領域明顯的供應匱乏?

    答案往往是求助於投資資金過剩的某些國家:即是中東和亞洲的主權財富基金(SWF),以及加拿大和澳洲的養老金體系。這種做法一度很有效。擁有數十億美元的SWF金可以直接與各國政府接觸來為整個項目融資,從而不必進行复雜的結構性安排。然而事實證明,尋找海外資金有時也會有麻煩。例如,由於運營方法國電力集團和潜在的中國投資者的角力,位於英格蘭西南部的造價245億英鎊的欣克利角核電站擴建項目的投資被擱置。

    保險及養老金合作需協調人

    英國的資金哪里去了?截至目前,法通保險在這個領域中的動作最大,它拿出57億英鎊投資於眾多房地產和基建項目。但這只是其管理資產的1%。甚至其雄心勃勃、迄今仍在尋找必要合作者的150億英鎊新投資計劃,也不會競爭真正大規模的國家項目,而是聚焦於3億英鎊至5億英鎊的投資。對10億英鎊或50億英鎊以上的項目來說,單個的保險公司或養老基金需要合作。需要有人協調這種努力。銀行投資者曾經充當過協調人,就像舊式的商業銀行那樣。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