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模擬基金操作增加勝算
2015年 04月 01日 01:19    香港商报
 

   在對沖基金界內有資深經驗的Efusion投資總監王華(Fred),對操盤以及投資有獨到心得,故是期邀得他接受本報訪問。Fred認為,投資者若要增加在股票市場的勝算,除了在投資前要做足功課,更要在投資後不停觀察形勢,並代入長倉基金和對沖基金等角色,模擬場景及猜想他們的行動,從中發掘投資的機會。                                                        香港商報記者 潘奕祺

  「在金融市場,決定一項交易能否獲利,往往不在賣出,而在買入之時。我們不只研究市場如何衡量公司的價值,更會留意群眾如何形成偏見。」Fred說:「旁觀群眾將偏見和誤解推到極致,守候市場失效的時機,進而在超買或超賣的時機重錘出擊,捕捉潛在的贏家、狩獵潛在的輸家。」

  代入對手思維和反應

  Fred認為,每當有突發的公司和行業新聞,最重要的是要模擬場景:「我們就像停頓了時間,飄洋過海去到紐約三藩市,再到倫敦巴黎,再飄回新加坡、深圳、上海,幻想看到基金辦公室的基金經理和分析員的開會,想像不同參與者的市場觸覺和認知深度,包括本地和海外的對沖基金、國內和國外的私募基金、中型和大型的長倉基金、賣方分析員、私人銀行客戶、管理層和內幕人士、炒家莊家等,再模擬他們的反應和決策速度。」

  至於實戰如何應用?Fred舉例指,當騰訊(700)推出微信紅包,我判斷有些QDII基金和對沖基金都會立即增持騰訊,部分海外長倉基金稍後跟進,而當人民銀行暫停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時,我也推想,某些QDII基金正在減持騰訊,長倉基金則處之泰然。Fred表示,就是這樣才能夠更準確預測個股的短中長線的走勢。

  「股票升跌是一個非平衡作用力下的方向動力(Unbalance Force),分為快慢、大注碼小注碼、集中及分散、長時間或短,更分堅持型或間歇型。」Fred表示,要成功拆局解碼,需要代入不同類型基金或投資者的思維。

  首要了解長倉基金

  Fred表示,首先要了解長倉基金,因為他們的盤路最大,而長倉基金的決策速度也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基金內的分析員自己有倉位,可以直接下達命令給基金內的Trader(交易員)到市場買賣股票,如果基金內的基金經理最終沒有配置相關股份而該股份真的大升,基金經理甚至有可能被CIO(Chief Investment Officer)修理,這種基金內的分析員權力及地位均很高。

  「第二種為游說型的買方分析員,他們有自己的虛擬組合,他們的獎金來自這Virtual Portfolio的收益率及年終基金經理老闆們的評分。當然,一些有口碑的基金內的分析員一Upgrade或Downgrade股票,即內部才看到評級轉變,則有一些各地的基金經理擁躉會立刻反應配置,因此時差會減少。」

  不停觀察形勢轉變

  Fred說,第三種是個股反應最慢的結構,買方分析員需要簡單的筆記,然後約每一個PM(Portfolio Manager)談,開例會時提出觀點或召開會議,科技板塊內,他們只比較適合買賣超大市值的公司。

  「至於對沖基金,一般對管理層不一定很熟悉,看股價動態及經常猜長倉基金過幾天後會買或賣,因此有點像QDII一樣,追漲殺跌,一兩天內建倉拆倉,當然也有一些是Contrarian(相反操作者),因為對事件或催化劑敏感,因此交易較頻繁、較急,但欠持續性。而且Trader很可能離PM或分析員都很近,因此會常常變陣。」Fred強調說。

  只是了解不同基金的操作還不夠,Fred又指,下注之後要不停細心觀察、代入不同角色,再抽離角色、跳出場景,模擬下一個場景,對照投資銀行的Sales Note,從港交所網站「披露易」看股權變化、從CCASS和Webb-site看託管人的籌碼分布、利用圖表看各方的對沖策略下注後的盈虧、從沽空比例和借貸利息去看對沖基金的成本價和進場時間、從競價時段留意消息人士和大戶的動向,再印證自己的想法,判斷正確則增持加注,發現出錯則「抽刀斷水」,棄權或投向對家。

  王華(Fred)個人履歷

  王華現為Efusion對沖基金投資總監,專門投資環球科技股;並於本港專上學院兼任導師,亦教授CFA課程;曾任法國巴黎銀行亞太區聯席董事,獲頒多個分析師獎。

  血型分析融入炒股技術

  王華(Fred)操盤有一套,分析行為金融(Behavioral Finance)亦有一套。Fred表示,研究「血型主宰性格甚至命運」已多年,最近有最新的發現,把血型分析融入炒股技術當中,認為四種血型深深烙印,是人的本質,似乎也主宰了每一個選擇。基金經理、分析員、管理層固然也在其中。

  投資銀行較多O型人

  「我身邊的對沖基金、投資銀行的朋友、上市公司管理層大多給小弟猜過及核實過其血型。」Fred總結道:「O型本質是反射性的,目標為本型,全球對沖基金大多集中在美國,而O型是美國本土市佔率最大的血型,很多反應敏捷、目標清晰的對沖基金朋友多屬O型,而很多投資銀行內的Deal Sourcing的Sector Team、ECM(Equity Capital Market)及Equity Sales(證券部機構客戶業務員)的出色從業員,都屬於O型,原因是其反應快,Discrete Thinking Logic,因此對突如其來的消息反應較快。」

  至於A型,Fred說,過往接觸的長倉基金經理,歐洲、日本及美國的長倉基金經理,不少屬於A型,長線、有耐性,有毅力、深入研究、專注;但身邊對沖基金朋友較少這種,比例遠遠少於香港平均26%的佔有率,而這種血型的基金經理一般與上市公司管理層較熟,關係較密切。

  B型人敢於逆流而行

  「B型人較有自己的一套,不太容易受人影響,身邊對沖基金經理不少屬於這種,特色是較多能接受全新概念的idea,相對較強冒險精神,較多長短倉的策略運用,沽空較多,敢於反其道而行,往往和羊群背馳,逆流而行。漁夫或遊牧民族的特質。」 Fred說。

  對於較為少見的AB型,Fred表示,AB型據說是近900年內才出現的新型血型,或可能求生能力相對較弱,而AB型思考方法和O型形成強烈對比,如果O型是0/1、黑白型,則AB是Fuzzy Logic(模糊邏輯)、Analog(模擬),較為複雜,初步發現身邊也有不少本地對沖基金經理屬AB型,但不知是否高平均比例。

  Fred總結指,金融業是融合了四種血型的人,一種也不少,四種血型都有其特質,投資者應清楚了解自身血型的強項和弱點,取長補短,或會令人有意想不到,突破自己的境界。

  投資科技股 之秘訣

  投資難,投資科技股更難!專門投資科技股的王華(Fred)認為,投資或投機是一個鬥智鬥力的競技遊戲,沒有一勞永逸能長期賺取額外回報(Alpha)的方程式,而投資科技股同樣不容易,當中硬件「難學易精」,軟件「易學難精」,當中的行業生態和遊戲規則,又有天淵之別,要達到可觀的回報絕不容易。

  Fred說:「在科技行業當中,單是軟件和硬件的行業生態和遊戲規則,就已是天淵之別。對於軟件和互聯網股票,就像以望遠鏡去觀察,咫尺天涯似遠亦近;對於硬件和半導體股票,則像用顯微鏡去觀察,從小沙粒見大世界。」

  投資軟件股易學難精

  所謂投資軟件股「易學難精」,Fred表示,騰訊(700)的微信、Google的搜尋引擎、Facebook的生活時報,我們天天在用,很容易理解其產品,此為易學。但要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或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則很難。

  「基本面當然重要,但在投資互聯網股更需要加上心理學,猜想其他投資或投機者的夢有多大,氣球吹到什麼程度了,幻想空間仍有多大。」Fred強調:「很多大型互聯網股由於現金流強,可擴性大,財務數字相對容易理解,因此股價正反映2至3年後的市盈率,而用戶基礎可算是比較重要的護城河,因此相對硬件周期,股票有較長的趨勢,較少因新產品落後而出現如硬件、電子股般的轉捩點。」

  投資硬件股難學易精

  至於投資硬件和半導體股,就是「難學易精」,Fred表示,除了泛指電訊技術,如電訊設備和網站基建,以及科技消費品零件,也包括未來的硬件技術,由於涉及大量技術專利和產權知識,是專業精深的戰場,沒有持續數年的苦心鑽研,不掌握行業當中的皮毛,否則即使專人在旁盡心解釋,門外漢也不能看清其中奧竅。

  而且,軟件和硬件有不同的產業鏈,因而產生不同的行業節奏。Fred解釋道:「軟件和互聯網股票就有超短的產業鏈,只要老闆下令,往往數周之後就能看到初始產品,以致產品更替極為急速,軟件公司的技術大多位於同一層次,更注重創意和營銷,可以迅速改變策略,較易以O2O型式跨進傳統產業。由於創業成本低廉,讓互聯網成為小公司顛覆市場的溫床;但也由於用家慣性,讓龍頭企業享有後發優勢,常常以銀彈吞併萌芽崛起的小公司,以致這產業亦容易成大贏家通吃的地方。」

  相反,硬件和半導體股票卻有超長的產業鏈,Fred強調,即使有產品構思,亦未必即時有能力、有資源可以立時生產,由構思設計到生產分銷,至少要經過繁雜的層級和環節,在構思設計、代工生產、品牌推廣、渠道分銷、物流送遞,都要突破眾多樽頸,而硬件公司講求技術和知識產權,因而不易跨越其他行業。在硬件的世界,中小企不能即時打倒「哥利亞」,但巨無霸也不易讓中小企覆滅。

  軟件股估值雲泥之別

  Fred總結道:「投資者涉足軟件和硬件股票時,亦應採用相異的投資策略。軟件公司的估值,往往建基在主題故事和概念,可以由幾倍到幾百倍,因此投資者必須『快打慢,面打點』,較行業中人更快掌握變化,或較市場中人更獨到地解讀公司信息。而硬件公司的估值,則大多由幾倍到二十多倍,量化估算時也較為靠譜,但由於硬件行業精深難懂,即使市場對於公司產生誤解和偏見,只要深切了解行業,就不難利用專業知識『深打淺,精打粗』,利用錯價而獲利。」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徐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