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IPO提速牛市風頭勁
2015年 04月 07日 00:40    香港商报
 

     IPO提速牛市風頭勁

    【香港商報訊】從年初一次給20家企業發放IPO批文,到之后連續兩個月的24家,再到4月份的30家,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以來,伴隨著A股股指持續走高,新股發行節奏正在悄然加快。一些市場人士擔心,加快IPO會否給股市帶來冲擊?逐月提速,監管層用意何在?

    監管層謹慎提速IPO

    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證監會共為98家企業發放了新股發行批文,其中1月初20家,1月底24家,3月初24家,4月初30家。

    對比去年全年,A股市場共有94家企業首發上市,融資471億元。而今年前4個月拿到批文的企業就近百家,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總量,而且放行的家數明顯呈逐月增長的趨勢。

    探究監管層政策的用意就必須了解新股發行波折的歷史。新股發行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并受市場行情的影響走走停停。2012年,證監會曾暫停新股發行,由此積累的排隊上市企業一度高達800多家。

    尽管去年年初新股發行艱難重啟,但仍面臨較大的市場壓力。去年年中,在低迷的市場形勢下,為了穩定市場預期,證監會宣布下半年新股發行不超過100家。在此之后,基本保持了每月十幾家新股的速度。

    然而,去年下半年以來,股市行情轉暖,股指節節攀升,市場交投活躍,投資者入市意願增強。在此背景下,每月十幾家新股發行對股市的冲擊已經微乎其微。為此,監管層對節奏進行了調整。

    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監管層正在適應市場變化謹慎提速IPO,讓不斷涌入股市的資金通過融資進入實體經濟。可以預期,如果市場行情沒有大的變化,IPO提速的做法將繼續。

IPO不改股市走勢

    目前,人們最為擔心的是,如果新股發行大幅提速,會不會影響股市走勢?

    從市場表現來看,在2日證監會宣布為30家企業發放IPO批文之后,上證綜指次日僅以半個小時的下跌就消化了這一「利空」消息,之后恢復漲勢,全天漲幅達1%。創業板和中小板市場漲幅更高。

    據統計,4月份獲得批文的30家企業,預計融資規模大都在10億元以下,融資最少的清水源還不到2億元,30家合計遠遠不到200億元。而此前,3月份發行的24家新股,實際募資215億元;2月份發行的24家新股,實際募資146億元;1月20家新股,實際募資9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一季度,通過融資融券業務融資净買入額每天就有100億元至200億元。「在市場火爆的背景下,與洶涌入市的資金相比,目前的新股發行量對股市遠夠不上冲擊。」一位券商人士說。

    實際上,眾多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在美國資本市場和新興市場上,企業都有可能因市場因素而存在擇機上市的情况,但沒有數據顯示IPO會改變股市行情的趨勢。在國際股票市場上,也沒有一次暴跌是IPO太多導致。

把IPO選擇權交還市場

    經濟步入新常態,很多企業的日子不好過,融資難題更加凸顯。尽管央行屢次降息降準釋放流動性,但是僅靠銀行放貸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顯然不現實,股票市場必須發揮更大的資源配置作用。可事實令人無奈:一邊是資金不斷涌入的火爆市場,一邊是排長隊渴求上市的企業,A股市場目前出現的問題再次暴露了市場化程度不夠的弊病,影響其功能的發揮。數據顯示,截至4月2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577家,其中,已過會28家,未過會549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507家,中止審查企業42家。即便是按照目前最高每月30家的速度,這些企業要全部消化也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况且其中很多企業已經等了不止一年。在成熟的市場,企業會根據行情自行選擇何時發行上市,發行價格由市場各方博弈確定。可是,雖然經過了多輪的改革,A股市場上新股發行的節奏與價格仍然是監管層說了算。這看似呵護了市場,卻造成了嚴重的市場機制失靈,讓進入股市的大量資金難以有效配置到企業。據悉,面對不可預期的上市之旅,一些企業選擇放弃A股,投入境外市場的懷抱。尤其是一些創新型企業,為了把握住轉瞬即逝的發展機遇,不得不忍痛放弃「在家門口上市」的夢想,轉向更高效的H股或者美國股市。多位市場人士和企業界人士認為,應該在市場好的時候有序加快新股供給,尽快消化排隊企業。從長期來看,要把發行上市的選擇權交還市場,讓企業自主決定。這是支持實體經濟的應有之舉,同時也為下一步實行註冊制改革掃清障礙。

 

中註協:上市公司雷區隱現

    【香港商報訊】進入4月,上市公司2014年度年報緊鑼密鼓披露,上市公司「雷區」也悄然隱現。來自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的消息顯示,截至目前,中註協已針對15類上市公司的年報審計風險,約談了19家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共涉及上市公司23家。中註協公開資料表明,截至3月30日,14家會計師事務所共出具上市公司非標準審計報告24份,其中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報告13份,非標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11份。

    「我們一直將中註協的年報審計風險提示作為『排雷』的重點領域。」一家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據悉,按照中註協針對上市公司2014年年報審計的監管約談,目前其已相繼提示了高速公路、鋼鐵、煤炭、農業、金融、房地產等行業上市公司的年報審計風險。除了前述提示的行業年報審計風險,中註協還要求關注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提供大額委託貸款、多次修正業績預告、發生股權紛爭、連續多年變更審計機構、發生重大資產重組等上市公司的年報審計風險。

    A股換審玄機重重

    此外,更換審計機構已成為一些上市公司的家常便飯。根據中註協統計數據,截至3月30日,共有35家會計師事務所報備了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機構變更信息,共涉及上市公司151家;有23家事務所報備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機構變更信息,共涉及上市公司58家。而中註協繼去年提示頻繁變更審計機構的上市公司2013年年報審計可能存在風險后,今年再敲警鐘,并當面約談相關會計師事務所,要求「了解上市公司變更審計機構的動機和原因」。

 

ETF資金加速流入中國

    【香港商報訊】彭博社匯總的數據顯示,投資者已連續第三周向在美國上市的投資於新興市場股票和債券的ETF投入資金,其中資金主要加速流入中國內地和香港。具體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五(4月3日)當周,流入新興市場國家和針對特定國家的ETF吸納資金5.615億美元,此前一周為流入4.3億美元,其中股票基金流入4.493億美元,債券基金流入1.122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基本國際公司(MSCI)明晟新興市場指數上周大漲3.8%,變動最大的是中國內地和香港,資金共流入3.205億美元,大大高於之前一周的1.377億美元;投資者向股票基金投入3.2億美元,向債券基金投入50萬美元。

 

打新基金獲青睞

    【香港商報訊】在新股「賺錢效應」的吸引下,每逢「打新季」總有大量資金由二級市場轉戰一級市場。不過,由於中簽率偏低且資金有限,普通投資者難以真正分享「打新盛宴」。在這一背景下,各類打新基金受到了青睞。機構統計顯示,目前市場上將打新作為重點投資方向之一的基金達到近百隻,分為保本、靈活配置混合型和絕對收益基金等三大「軍團」。從相關基金產品公布的一季度業績數據來看,打新為其收益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不過,業內人士也提醒,打新基金申贖均有一定的費用,頻繁進出可能導致利潤被成本侵蝕。投資者若想借道此類基金獲取打新收益,不妨選擇較長持有期。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