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駕馬車重新布局
改革創新助力穩增長
【香港商報訊】記者朱輝豪報道:新近出爐的一季度GDP增速降至6年來最低,多項數據亦顯示中國經濟發展疲軟,持續下行的壓力在不斷增大。受訪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已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是轉方式、調結構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問題。與此同時,傳統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也已發生變化,在以往「大進大出」的貿易模式注定不可持續的情况下,拉動內需、提振消費成為目前的不二選擇,特別是要穩住住房消費,并要深挖其他領域的消費潜力。另外,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仍不可忽視,但增加有效投資才是發展的王道,否則過剩產能永遠無法消除。而在中國經濟再平衡的過程中,要用足改革和創新的動力源,這樣穩增長才可期。
經濟減速疲態盡顯 淡化增速續調結構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GDP增長7.0%,與全年經濟目標持平,降至6年來最低值。同時公布的多項數據均顯示出中國經濟呈疲軟態勢,如工業增加值、零售額、房地產銷售、制造業以及其他固定投資等數據不是顯示增長放緩就是下滑,釋放出中國經濟持續減速下行的強烈信號。
在外界看來,處於「三期疊加」的中國經濟減速下行無可避免,一季度經濟增長率是符合預期的,從傳統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顯現出的乏力狀態也可見一斑。投資增速放緩、需求疲軟、進出口貿易呈下降趨勢都佐證了中國經濟面臨著不小的下行壓力。
面臨的是結構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義平表示,經濟面臨著的下行壓力不容小覷,但是過多地強調GDP增速已無多大意義。因為中國現今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體量巨大,增速雖慢,但單位增長率所帶動的絕對GDP冲量非常大。他指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顯然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是轉方式、調結構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問題。「中國政府需忍住不實行強刺激政策,而是通過提升產業產品結構,尋找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結構調整和提高經濟品質效益中把規模做大。」李義平說。
實際上,就在GDP公布的前一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經濟形勢專家企業家座談會時指出,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和中國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砥礪前行,增速等主要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就業基本穩定,定向調控等政策一定程度對冲了下行壓力,但市場需求依然低迷,穩增長仍須持續發力。
告別「大進大出」貿易模式 人幣貶值谷出口不可取
中國經濟面臨著的下行壓力在持續加大,新近公布的3月份的一系列數據更加凸顯中國經濟的低迷態勢,特別是3月的進出口貿易數據令人大跌眼鏡,數據雙雙大幅下滑,引發了近期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擔憂。數據顯示,一季度進出口總額5543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6.0%。其中,3月份進出口總額17555億元,同比下降13.5%,出口8868億元,下降14.6%;進口8687億元,下降12.3%。對此,李義平分析認為,進出口貿易受國內外經濟格局的影響,全球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國內外需求疲軟,貿易下降在情理之中。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背景下,此前中國「大進大出」的貿易模式注定不可持續,如今需轉變方式引導產業升級和提振國內疲軟的消費市場。
多重因素致進出口總額雙降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學博士熊衍飛表示,今年3月進出口總額雙降既與季節性因素有關,也與外需仍未修復、綜合出口成本高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走高等因素有關。他認為,隨著中國實施包括基建、高端裝備和核電等在內的「走出去」戰略和國內跨境電商行業的快速擴張,以及通關便利化等更多穩出口政策的出台,進出口貿易數據的雙降局勢在二季度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
對於人民幣實際匯率的走高對出口形成的不利影響,李克強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不希望看到人民幣繼續貶值,因為不能靠貶值來刺激出口,若不注重擴大內需,經濟結構很難得到調整。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人民幣兌美元連續下跌,市場對人民幣持續貶值的預期日益強化。企業不能僅靠或者主要靠人民幣貶值來增加出口量,而是應該練「內功」,使自己的產品技術創新,品質有大的提升。
消費對GDP增長貢獻加大 穩住房消費乃當務之急
在進出口疲軟之際,拉動內需、提振國內消費市場或許成為當務之急。去年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51.2%,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中國政府也一直希望通過進一步擴大內需來緩解目前經濟下行的壓力。在消費領域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養老家政、信息、旅游、綠色、住房消費等六大消費領域,加快培育消費增長點。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71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6%。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32472億元,增長7.8%。一季度國內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7607億元,同比增長41.3%。其中,網上商品零售額6310億元,增長41.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8.9%;網上服務零售額1297億元,增長43.0%。有分析指出,消費增速換擋升級明顯,呈現出傳統消費向新興消費轉換、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換的趨勢,信息消費、網絡購物、家政養老以及各種服務消費等新的消費市場未來將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關鍵是激發消費潜力
「中國不缺少消費熱點,關鍵是要把消費潜力激發出來。」李義平說,現今國人跑到國外消費的現象日益凸顯,海外搶購商品已成為一種潮流,這給國內消費市場造成不少壓力。
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表示,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這「新四化」,再加上互聯網+、2025中國制造,制造業4.0,這些對投資和消費有巨大拉動作用。
穩住住房消費無疑是當局最迫切的期待。3月底多部委出台一系列穩住房消費的政策,意在提振目前疲軟的房地產市場。
房地產建設活動的下行會影響到很多行業,尤其是重工業,比如鋼鐵、水泥35%到40%都用在房地產、住房。熊衍飛認為,提振住房消費勢必會帶動相關行業的消費。
數據顯示,3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為21.7萬套,比2月增65.9%,接近去年同期。受房地產銷售的提振,房地產相關消費均回升,3月裝修材料和家具銷售同比增速分別達到21.2%和20.3%,比1-2月分別提升8.7和7.9個百分點。
二季度投資力度料加碼 有效投資方為解困之道
相比於進出口數據的不理想和消費增速的放緩,首季度投資增速的放緩對經濟的影響或許才是最大的。過去幾年,中國以信貸推動、投資為導向的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特別是房地產投資受制於人口結構變化和高企庫存的影響腳步正逐漸放緩,這也是經濟疲軟的一大因素。數據顯示,今年1-3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放緩至13.5%,比1-2月回落0.4個百分點,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66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增速比1-2月份回落1.9個百分點。
加快鐵路建設拉動內需
雖然中國政府正試圖推動經濟轉型,由依賴投資以及重工業推動轉為以消費驅動,但鑒於投資對中國經濟所起的作用,疲軟的經濟增長將促使政府在二季度和往后加碼投資力度,加碼「鐵公基」對冲房地產投資下滑會是一個大概率事件。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加快鐵路建設特別是高鐵發展思路已漸明晰,鐵路網作為拉動國內需求,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各級政府的共識。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重慶主持召開部分地區鐵路建設工作會議時表示,要確保全面完成今年鐵路建設投資8000億元以上、新投產里程8000公里以上的目標任務。
熊衍飛分析認為,尽管現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回落,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比較大,但中國投資的潜力還是比較大的。「預料二季度投資力度加碼,尤其在『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的帶動下,基建類投資將顯著增加。在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的情况下,中國的投資領域主要還有基礎設施、環保、醫療、能源和海外併購。」熊衍飛說。
無效投資造就過剩產能
而對於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李義平強調,只有有效投資可以拉動經濟增長,無效投資則會形成更多的過剩產能。「如果寬闊的高速公路僅有少量汽車行駛,同樣是產能過剩;如果把100年之后的事情放在現在來辦,同樣是資源浪費。過去房地產投資的狂飆突進造成如今庫存高企的局面對中國經濟影響深遠,目前經濟放緩只是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政府的投資一定要找準方向,切勿氾濫,以免使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李義平說。
國務院去年底批准了七大基礎設施項目,包括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等。七大工程包專注服務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與「新常態經濟」的框架一致,這些領域的投資被認為潜能巨大,或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用足改革創新動能 挖掘經濟新增長點
在李義平看來,傳統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相繼乏力已成現實,未來有無回旋之地還得看政府所出台的政策。中國經濟的再平衡應積極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改革進一步激發民間的活力,并加大對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支持力度,把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才是王道。
「面對目前經濟下行壓力,正確的做法是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平衡,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營造良好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李義平說,同時,應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向改革和創新要動力,讓市場去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高層吁用好政策工具
針對目前經濟下行壓力更大的情况,李克強指出,要充分認識中國發展的巨大潜力、韌性和回旋餘地,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定力,靈活施策,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針對新情况新問題,用好多種政策工具,守住穩增長保就業增效益的基本盤。
李克強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發展服務業等穩增長、調結構的有力措施,可以釋放巨大內需潜力。他強調,要抓緊政策和項目落地,精準增加短板投資,完善創新創業政策組合,形成發展新動能。
政府政策工具箱里頭所隱藏的工具成為多方猜測的重點,但改革無疑是做大的工具,李克強一直強調要用足改革和創新動力源,堅持以結構性改革推動結構調整,助力破障過坎,實現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目前已開啟的簡政放權促改革已進入到實質性階段,雖然某些地方政府仍有拖沓行為,但相信在高層的反覆強調和加大監管力度之下,簡政放權所激發的活力將會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