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新聞

激發市場潜力 盤活民資入局
2015年 04月 29日 00:00    香港商报
 

    201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宏觀經濟仍呈繼續放緩之勢,而净出口和消費均難以成為中流砥柱,投資再次被寄予穩增長的厚望。隨著新一屆政府明確不會因經濟短期波動而出台經濟強刺激政策,民間資本在穩投資方面被認為是主力軍。專家指出,民間資本發展潜力巨大,盤活民間資本,創新投融資方式是今后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基礎,并且在穩增長的壓力下,引入民資的政策在今年將會有更多的突破。但民資進入市場仍面臨諸多壁壘,政府需為民資的利益著想,給民資創業創新提供更大空間,這樣才能吸引民資回流到實體領域。香港商報記者張幸

    

    民間投資領跑穩增長

    

    宏觀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成為經濟新常態共識,中央也需要經濟增速的下降來達到調整經濟結構的目標,但中國要將經濟增長模式從「國家控制、投資拉動」轉型為「私人主導、以消費為重」并不容易。在避免采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的同時,為了確保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穩投資仍然是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撐。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表示,穩投資核心是激發民間投資,目前經濟出現了動力斷檔,就是因為過多依靠政府投資,而民間資本沒有完全激活。民間投資既是今后數年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同時也是舊體制退出,新體制形成的一個指示器。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亦認為,民間資本能在穩增長中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李克強總理也再三表示要讓企業成為投資的主角,給非公有制經濟企業一個大顯身手的舞台。「以國家為主導的投資會影響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導致有些投資變成了無效益投資,地方政府可能在投資中追求形象工程,導致了重复建設和盲目建設。若企業能成為投資主體,那麼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就能得以發揮,投資的有效性也會大大增強。」姚景源說。

    所占比重不斷加大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民間投資所占比重不斷加大,2010年至2014年,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分別為55.9%、60.3%、61.4%、63%、64.1%。今年一季度,民間固定資產投資5034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3.6%,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到65%,比去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余豐慧指出,未來幾年,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還會繼續提高,在今年有望突破70%。隨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投資領域進一步放開,民間投資有望激活,成為中高速增長階段經濟穩定增長的堅實基礎。

    

    政策吸引民資注入

    

    數據顯示,2003-2014年,中國城鄉居民的人民幣儲蓄存款由10.36萬億元增長到54.24萬億元,11年間總額擴張了5倍多。中國高儲蓄率的民間社會不缺錢,缺的是投資渠道和投資機會,如果激發市場活力的相關政策創新與體制改革到位,民間資本完全可以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政府也意識到民間資本的巨大潜力,對民間資本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加碼。去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基礎設施領域放開民間資本的進入,首批推出80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

    基礎設施項目向民資開放

    去年底,國務院再批准七大工程包基礎設施項目向民資開放。這七大工程包包括資訊電網油氣等重大網絡、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等,項目總數達300項,據估計,其投資額達7萬億元之巨。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表示,七大工程包是一個卷動、長期的概念,除明確了2014年、2015年的重點項目,后續還需繼續推進。基建等領域向民資開放并非新話題,事實上,過去的幾年,鼓勵引入民資的利好政策不斷出台。從200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老36條」),到《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發改委、證監會、國資委等各部門共出台了42個相關細則。余豐慧認為,在目前穩增長壓力下,今年引入民資的政策會更多更快的落地,社會資本將獲得更多的空間和發展的機遇。李克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中央預算內投資增加到4776億元,但政府不唱「獨角戲」,要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更多領域。并明確今年再開工27項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創新投融資渠道

    

    然而,計劃易,融資難。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估算,計入存量債務接續在內,拉動今年經濟增速達到7%,尚有3.5萬億元基建資金的缺口。從國外經驗看,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示範項目的建設營運是解決項目融資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分析人士認為,在地方政府杠杆水平較高的情况下,如果繼續依靠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資金,穩增長將面臨后勁不足的問題,推廣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可以很好地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和影子銀行風險。2014年11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廣PPP模式,拓寬社會資本參與的渠道。在那之后,圍繞PPP的政策文件接連出台。2014年末,財政部發布《政府采購競爭性磋商采購方式管理暫行辦法》,2015年1月19日,該部又發布《關於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管理工作的通知》,并附《PPP項目合同指南(試行)》,發改委則發布了《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試圖為民資進入掃清政策障礙。

    PPP模式保障性措施不足

    但由於當下民資進入的保障性措施依舊不足,回報存疑,民資對PPP項目的熱情并不高。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表示,政府要想推動PPP項目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可行性研究報告,二是商業模式的確立,三是融資模式的選擇。特別在融資方面,PPP項目單靠民資也不行,必須把國資、政府的資金也拉進來。「此外,民資的進入也有多種形式,是以基金的形式間接投資還是民資直接投資,是以債權的形式投資還是以股權的形式投資,都需要政府對項目進行規劃,否則PPP項目對民資的吸引力度始終有限。」林江說。今年政府對水利投資項目投入加大,且新增規模可觀,多地已在水利工程項目上試水PPP模式,PPP創新融資模式有望在水利投資中獲得突破。

    

    融資「雙軌」問題凸顯

    

    在打破引入社會資本多年「只見文件、不見實惠」后,民營企業的市場准入空間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尽管各地政府對吸引民資抱有很大熱情,民企的呼應卻并未如預料那般熱烈,很多民企還在猶豫、觀望中。以去年國務院推出的首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80個項目引資情况為例,有官方報告顯示,在首批80個示範項目中,共有33個項目不同程度引入了民間資本,占比41.3%。有官方人士表示,這一比例并不算低,但大部分進入的民資是「早成定局」,并非因為這些項目是「示範項目」才進入。也就是說,示範項目在社會資本中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興趣。報告顯示,有41.24%接受調查的民營企業家表示,對80個項目的文件「不知道」。

    民間資金融通機制不好

    林江認為,雖然近十年的發展使得中國民間資金很多,但民間資金的融通機制不好,金融市場、資本市場效率不高,這使得企業無法通過市場跟民間資本進行融資,民資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并且民資對於經濟前景的信心關聯度非常高,如果民資對未來的前景缺乏信心,民資則會缺乏投資意願。這樣的情况導致出現了雙軌的情况,一方面是民資充裕民資氾濫,另一方面是需要融資的企業找不到資金。」林江說,這樣的結構性問題解決起來并不容易,信心也不是平白無故能夠提供,需要更多時間。更糟糕的是,由於民間資本進入市場仍然面臨諸多壁壘,加上傳統產業利潤過低,民間資本開始逃離實體經濟,涌向房地產、股市等一些高利潤高風險行業。有論者指出,民資是逐利性的,哪里的利潤高,資本就往哪里走,政府想要引入民資就需要有足夠的利潤來吸引民資,促使民間資本回流到實體領域,否則資本從實體經濟溢出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

    

    激活民資需為民著想

    

    那麼如何才能引入社會資本,盤活存量民資,將拉動經濟增長的「接力棒」真正交給民間資本?林江認為,一是金融資本市場的開放,提供多渠道的融資。李克強總理強調要發展互聯網金融式的普惠金融,說到底就是融資渠道的多元化,讓民資能夠更多地參與類似PPP基建等投資。二是政府要更多替民間資金著想,逐利的民間資金對公益性的項目建設不感興趣是很正常的。

    基建項目搞金融創新吸引民資

    「現在關鍵在於是否有辦法把基建項目通過金融創新、投資融資渠道的創新方式打包起來吸引更多的民資參與。之所以強調要打包是因為單獨讓民資進行基建項目它可能不情願,需要跟國資捆綁在一起進行投資。」林江說,需注意一個問題,國資企業往往不講回報,所以要把基建項目分解成為無利潤部分以及利潤大的部分,政府負責無利潤部分,民間資本負責利潤大的部分。林江指出,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大量的可行性研究,也可能需要保險公司介入來提供保險擔保,假如達不到預期的盈利目標就由保險公司進行一定賠償,讓民資放心投資。更重要一點還是地方政府的規劃問題,基建項目涉及周期長,需要考慮長期的盈利局面,政府要預先給出五到十年城市發展規劃,才能給民資心理預期。政府不能不做這些預期工作,就單單要求民資進行項目合作,這樣民資肯定不會有太大興趣。這是難點,也是重點,政府現在缺乏這樣的規劃意識。此外,要真正對社會資本開放市場,實質上需要對市場體系進行改革,對國企壟斷和政府干預進行改革,約束政府權力,避免行政力量對微觀經濟的干擾。可以相信,只要社會資本的權益能夠得到保障,投資項目也足夠吸引人,「穩增長」就不會再成為難題。

    

    引民資參與創新創業

    

    若能打破國企在很多行業的「排兵布陣」,跨越阻擋民資的「彈簧門」、「玻璃門」、「隱形門」,向社會提供更多眾創空間,給創業者更多的市場機會,那麼大眾創新創業將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不斷創造新的投資空間,創新投融資方式,對促進穩增長調結構起到重要作用。眾所周知,民企和小微企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解決近90%左右的工業,貢獻60%以上的稅收,承擔50%的GDP,可以說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希望,就在於無數草根成長方式的轉變。

    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引擎」

    李克強總理提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可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提升到中國經濟轉型和保增長的高度,是政府盤活社會資本的一大措施。

    「大眾創新能凝聚個體戶、小團體以及大學生的創業創新力量,中國經濟也迫切需要創新驅動,過往的大投資已經缺乏后勁,現在要依靠創新把中國轉往要素生產力提高的道路。」余豐慧說。為發展眾創空間,本屆政府不斷發放各種政策「紅包」。今年開局不過4個多月時間,國務院常務會議共召開7次,其中5次涉及創業創新,并出台包括減稅降費在內的諸多扶持政策。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特別指出,要發揮財稅政策作用支持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發展,培育發展天使投資群體,推動大眾創新創業。林江指出,引導社會資本進行創新創業,首先政府要有所規劃,要站在民間資本的角度為其提供更好的創業環境和創業項目,在這一規劃過程中也應該與創業者做充分的溝通,而不是簡單鼓勵民資去創業創新。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