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國企重組決定權應交給市場
2015年 05月 05日 02:01    香港商报
 

隨着中國經濟增速降至6年來最慢,中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進入了最后規劃階段。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訪問研究員洛伊特爾特日前刊文稱,從政治層面而言,國企的「巨無霸」合併可能比市場改革要更容易一些,而作為「皇冠上的明珠」的國企,需要的不是變大,而是變好。

國有產業「大掃除」欠「垃圾桶」

文章稱,國企是中共過去的遺留物,但今日仍對中國經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仍貢獻着近三分之一的GDP,并且依然能優先獲得國內信貸。中央政府自身就擁有一百多家企業,主要集中在國防、石油和電力等戰略行業。去年有47家國企登上《財富》世界500強榜單。

經過三十多年的市場化改革后,人們可能會認為中國政府的國企組合已與整體國有經濟一起萎縮了。2003年,國企的數量為196家,現在是112家。但實際上,「消失」的國企中,除了三家以外,其他的全都是併入了其他國企。有報告指出,國企子公司平均數量從2003年的82家激增到2010年的191家,但政府的國有產業「大掃除」明顯缺一個「垃圾桶」。

合併產生不了全球產業冠軍

國企的合併產生不了中國迫切渴望的全球產業冠軍,反而可能加大現有的運營效率低下問題,并制造更難解決的監管挑戰。根本問題在於,決定哪些國有企業重組以及如何重組的力量是政府,而不是市場。中國政府應減少國企獲取銀行貸款的特權,并明確說明將開放哪些受保護行業,讓它們去迎接更大的競爭。此外,政府應建立一個透明的標準化流程,關停難以維繫的企業,對其資產進行私有化,而不是簡單地合併或為它們紓困。

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應重新將國企薪酬與市場表現挂恥,對那些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盈利的高層進行獎勵。然而,中央目前竟宣布計劃降低國企高層薪酬,降幅最高達50%,政府的反腐行動與國企高層減薪雖然能迎合公眾情緒,但肯定不能激勵國企的績效提升。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