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量化常態 誇大寬松規模
中國版QE論系拙劣類比
隨着中國央行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以支持增長,某些評論人士很快將其稱之為中國版量化寬松(QE)的開端。英國《經濟學人》網站近日刊文稱,在解釋某些复雜的金融問題時,比喻會很有幫助,但在這件事上,比起幫助,比喻帶來的更多是誤導。用「量寬」來形容中國貨幣政策運轉的方式是十分拙劣的。這一比喻也誇大了中國央行的寬松程度。
文章指出,從表面上看,可以把中國的情形和美國、日本或歐洲的量寬政策并列。這些國家的央行已經從銀行購入政府債券和其他證券,以擴大貨幣供應量,中國人民銀行也準備做類似的事。根據一則報道,央行將從商業銀行直接購入資產,就像聯儲局購買抵押擔保證券那樣。另一則報道將它比作歐洲的「長期再融資操作」。報道稱,央行將以地方政府債券做抵押品,直接借錢給銀行。
央行過去兩年頻用量化工具
中國正在放寬貨幣政策,且多戰線推進,這一點沒有疑義。但量寬的類比因為以下兩點而失之偏頗。首先,使用量化工具早就是中國貨幣政策的常態。中國政府仍然每年設置貨幣供應目標(它把今年的廣義貨幣供應M2增長的目標設定為12%),而監管部門依賴貸款配額影響銀行的行為。央行也會調整法定準備金率(決定銀行有多少現金可供貸款),比調整利率更為頻繁。今年截至目前已確認的最大非常規策略是對國開行的抵押補充貸款(PSL)。通過這種貸款,央行提供的融資會被出借用於基建開支。然而,這并不是什麼新政策。過去兩年中,央行已經在經常性地使用類似的再貸款工具。正如澳洲西太平洋銀行分析師所指,中國在最近幾周加大了寬松力度,但并沒有改變風格。「中國的貨幣政策從實質上說就是以量為主導,因此,是的,在當前體制下它尋求的大部分方案會更關乎量,而非價格」,他們這樣寫道。
貨幣刺激實為填補資金離境
量寬類比的第二個問題,是它誇大了中國貨幣刺激的規模。這種寬松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填補資金離境的空缺,而非向經濟注入額外的貨幣。過去,央行依靠外匯流入創造貨幣供應增長(簡單地說,就是它印制穩定數量的人民幣來買進通過貿易和投資進入中國的美元)。但是,過去半年中資金流已經逆轉,導致央行要通過其他替代方式來創造基礎貨幣。傳統政策仍有很大空間
而中國也不需要量寬。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之所以使用量寬,是因為能用的傳統貨幣政策已用盡。這些國家的利率已經接近零,其央行不得不找新辦法來降低融資成本和刺激銀行放貸。但中國傳統政策仍有很大的空間。一年期基準利率高於5%,而法定準備金率為18.5%,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這兩個數字都高得出奇。
那麼,當全面寬松能更有效地刺激金融部門時,中國為何要費力使用再貸款的方法呢?答案就在問題之中。其他一些央行因為所有方式都已失敗而轉向非常規的總體寬松工具,而與之不同的是,中國的再貸款有定向目的,它希望在債務水平已經太高之時避免在經濟各個環節砸錢。「中國人民銀行訴諸再貸款,是因為它不信任金融市場能把貸款分配到政策制訂者想讓它們去到的地方,而不是因為它擔心銀行部門的流動性」,諮詢公司凱投宏的分析師說。如果央行接受地方政府債券為抵押物,那麼其目標將是首先說服銀行購買這些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