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取締僭建物的癥結
2015年 05月 08日 01:29    香港商报
 

建築師 蔣匡文

審計署炮轟屋宇署處理僭建物的情况,審計署報告披露根據截至去年10月為止,尚有68000多份清拆令,未有業主遵從,當中更有超過兩成已發出達6至10年,最嚴重個案更長達30年仍未處理。報告中又指出4500多宗須優先取締僭建物的舉報案中,在屋宇署視察相關僭建物5至6年后仍未發出清拆令。

有關官員在立法會解釋指,因為在近年市民就土瓜灣塌樓事件,對樓宇安全問題較為關注,因此投訴僭建個案也大量增多,屋宇署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故此未能把這些個案解決,這是官方的解釋。但筆者在一次茶敘與一位退休高官談及此事,他也道出一個屋宇署及政府不能公開的秘密,因為他曾經任職有關部門及職位,故此他了解其中的問題癥結。洗一次太平地被擱置
退休高官爆料,其實早在1984年左右,港英政府也曾因為要在97回歸之前,面對城市中還有很多天台屋、僭建木屋及各種建築物上的僭建物,英國人覺得如果回歸前還留下這些東西,會給國際媒體覺得在英國統治下,香港還有些陰暗面,怕被人挖瘡疤,所以當年時任輔政司的霍德,曾經要求當時建築條例執行處(屋宇署前身)在一兩年內把這些僭建物拆去,洗一次太平地。

屋宇署官員指出,這僭建物中是有不少人居住其中,他們都往往是社會上的最低階層人士,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或沒有資格申請入住公屋,更無能力自置私樓,所以如果把這些建築物一次拆去,當時估計僭建物有50萬個,約有20萬人左右會需要安置,政府有足夠的臨時安置所嗎?

人手不足百上加斤

霍德一聽,也只好把計劃作罷,而政府采用的是一步一步,先把那些非常顯眼的木屋區,九龍城寨等拆去,也把當時非常流行的窗外像鸡籠的凸出僭建物及天台屋拆去。

在1997后十年間,香港城市的面貌是改善了,沒有僭建把原來建築的外貌恢復了,但是那些沒有資格申請公屋的外來南亞裔人士及妻子,來港未住滿七年的低收入人士,他/她居住的選擇便只有市區內的浻房及一些重新出現的僭建屋及天台屋。

當然這些僭建中也包括了一些有財有勢的有錢人,這些人會請一流的律師,為他們的僭建打官司,使人手不足的屋宇署的小官的工作量變得百上加斤。

建屋不足問題難解

退休高官慨嘆,那些「媒體議員」只懂去責難屋宇署,但他們又不懂拆僭建的后果,最近一次禁封一個工業大廈的浻房,也使不少這些受影響的居民成為媒體之焦點,也被一些渾水摸魚的政客利用,拆僭建也只可以一步一步進行。

退休高官之言有其道理,但是上屆政府七年不大量建屋,才是整個問題未能解決的主因。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陈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