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國際周刊

德成俄與西方矛盾潤滑劑
2015年 05月 12日 00:00    香港商报
 

    西方大國領導人集體缺席莫斯科紅場閱兵,讓人再次看到雙邊關系面臨的「新冷戰」現實。不過,閱兵式的次日(5月10日),德國領導人默克爾便來到了莫斯科訪問。默克爾抵達后的第一項活動,就是與俄總統普京一起向無名烈士墓敬獻花圈,并向墓碑默哀。隨后,兩位領導人就雙邊關系及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會談。顯然,默克爾此訪的目的不僅是展示德國對歷史負責的道義形象,更是為了尋求緩解西方與俄羅斯關系的出路。而從目前西方領導人與普京的關系來看,也只有默克爾堪當此任。

    德對俄政策相對溫和

    自從烏克蘭危機以來,西方國家與俄羅斯的關系急劇惡化,德國也不例外。不過外界也注意到,雖然德國在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問題上的表態也很堅決,但在許多事件上采取的其實是雙重策略:在制裁俄羅斯等原則問題與美國保持一致,立場鮮明;但同時,德國也在竭盡全力將涉事各方拉回談判桌上,力圖通過協商而非武力解決問題。很大程度上說,德國成為緩解西方與俄羅斯矛盾的潤滑劑。

    能夠支持這一判斷的例子有很多。今年2月,美國一度要向烏克蘭政府出售「致命性武器」,但德國對此持堅決的反對態度;對於烏克蘭希望加入北約和歐盟的願望,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去年11月明確表態說,德國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至於烏克蘭危機爆發的原因,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曾直言不諱地稱,在烏克蘭危機中「歐洲國家同樣應受責備」,「讓烏克蘭在俄羅斯和歐盟之間作選擇明顯是不正確的」。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則進一步替俄羅斯辯護說,「歐盟對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策略是烏克蘭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

    德國政府的這一態度是有民意基礎的。一項德國民調顯示,有54%的德國人反對德國獨自制裁俄羅斯,另有49%的人希望德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持中間立場。

    對俄政策有經濟與戰略雙重考量

    德國朝野對俄態度溫和,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原因。自冷戰結束后,德俄關系就開始踏上的新征程。由於德國對俄羅斯予以了大量援助,雙方關系開始進入「蜜月期」。無論是科爾還是施羅德執政時期,德國領導人都與俄羅斯總統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系。德俄關系是如此熱絡,以至於德國一度被媒體稱為俄羅斯在歐盟的「代理人」。特別是施羅德時代,德俄關系一度達到了顛峰。當年,能操一口流利德語的普京在與施羅德會晤時,曾經撇開翻譯直接和施羅德長談。就在上月14日普京與俄羅斯民眾直播連線時還透露,他曾與訪俄的施羅德一道蒸俄式桑拿。

    相比之下,出生於東德的默克爾對俄羅斯頻有成見,由此導致默氏在處理對俄關系方面,與其前任有一定的不同。在其第一任期(2005至2009)時,默克爾一度調整了施羅德時期「過於緊密」的德俄關系。

    不過,德俄關系主要是由兩國的經濟和戰略利益而非個人好惡決定的。目前,德國有超過6300家企業在俄羅斯有投資或合作,超過所有其他歐盟國家在俄企業的總和;德國有30多萬個工作崗位依賴德俄貿易;三分之一的原油和近4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而從戰略上說,德國與俄羅斯雖不接壤,但也相距不遠。這使得德國在與這個世界第二軍事強國打交道時,不能不有所考慮。事實上,默克爾現在被認為是唯一能夠和普京展開對話的西方領導人。據統計,自烏克蘭危機以來,默克爾同普京通話的次數已經接近40次。

    毫無疑問,作為一個頗具分量的西方大國,德國相對中庸溫和的對俄政策,有助於緩解西方同俄羅斯的矛盾和冲突。這在目前俄西關系正面臨「新冷戰」的背景下,具有非常突出的意義。香港商報評論員余永勝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