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滬港通掀起人才爭奪戰
2015年 05月 13日 00:48    香港商报
 

  滬港通掀起人才爭奪戰

  謝汝康料搶人潮剛開始

  去年啟動的「滬港通」不僅令港股連番破頂,更掀起香港金融機構的人才爭奪戰。從事金融業多年、現為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IFPHK)主席的謝汝康表示,今年成功轉工者,至少獲加薪一成,但由於大部分金融機構尚未開始增聘人手,預期金融業的「挖角潮」才剛剛開始;要留住人才,除了發放「銀彈攻勢」,更要增加員工福利,從而與員工共享成果。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為何說金融業的挖角潮當下才掀起序幕?謝汝康說,「滬港通」啟動而形成的「人才需求鏈」,不僅令證券業「缺人」,連帶從事投資銀行、買方、保險、資產及保險等人才,亦同樣「渴市」:「當下金融業僱主分為三種:第一類是去年已未雨綢繆,率先增聘人手,但始終屬少數;第二類是看準市場走向,立時開始增聘人手;第三類僱主則抱觀望態度,仍未開始請人」。他說,第三類僱主佔最多,待該類金融機構加入「搶人」後,香港金融業的空缺數量勢將大幅上升。

  中層經理級人才最搶手

  即使大部分金融機構仍未開始增聘人手,但年初至今的轉工潮,已經相當燦爛。謝汝康說,當下金融機構最為渴求的,是入行5至8年的經理級人才:「該批人士正值金融海嘯前後、金融業無暇增聘人手之時入行,面對今天『僧少粥多』的情況,他們便顯得相當吃香,故擁有一定年資者,可算是最受惠於『滬港通』的一群。」

  對金融機構而言,該批已晉升至經理級的金融業菁英,又有可吸引之處?謝汝康說,他們勝在有豐富經驗,不僅可帶領新人工作,更因人數少,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霎時間成為金融機構的搶手貨,「一般而言,主管級只需一至二人便足夠,需求不大;低層職位則因為市場供應多,反而是競爭最激烈,故中層經理級的金融從業員,理應是今年最易轉工的一群」。

  謝汝康說,今年凡能夠成功轉工的金融從業員,至少可獲加薪一成,個別例子更可獲得超過一倍的加薪幅度:「一般來說,由於前線工種主力為金融機構尋找生意,並為公司開拓盈利來源,故相關工種加薪幅度較大;相反,由於後勤員工以擔當支援角色為主,加薪幅度一般較前線人員為低」。

  透過增加福利挽留員工

  雖然有部分金融機構,透過即時加薪挽留人才,但謝汝康認為,這種「以金錢維繫關係」的留人方式,難免給予員工疏離之感,故不少金融機構在盈利提升下,透過增加員工福利,從而留住員工,「比如說,不少金融機構已手增加員工的醫療福利之餘,更將相關福利的受惠範圍,擴至員工的家人,從而吸引員工留下」。

  除了給予員工更多保障,謝汝康說,不少金融機構已實行彈性上班時間,並提供家庭友善政策:「當下不少工序已可在網上進行,故金融機構目前已容許員工每月的特定日子,在家中上班,從而方便他們照顧孩子」。

  金融業對人才需求勢增

  展望未來金融業人力市場需求,謝汝康認為,短線而言,證券業將因為去年落實的「滬港通」以及即將落實的「深港通」而大幅增聘人手;及至中、長線,一系列金融政策的惠及層面,將由證券伸延至投資顧問、保險、以及基金業三大範疇,「當下中資金融機構尚未完全進軍香港,待該批機構陸續來港後,勢將進一步增加香港金融業人才的需求」。

  謝汝康說,當下是吸引香港年輕人加入金融業的最佳時機,待三至五年,今天新加入金融行業的年輕人慢慢成熟,填補了當下的人才缺口後,屆時香港的金融業將步向收成期,「在可見將來,除非中港兩地關係轉差,繼而影響香港的金融活動,否則香港金融業對人才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港金融機構 不重視培訓

  「滬港通」盛宴下,一眾中環「金融才俊」可謂忙個不停。謝汝康表示,當下工作應接不暇,面對人手短缺,不少中、後勤從業員「晚晚 OT (延時工作)」。他慨嘆,過往金融業未有適時培訓人才、及時播種,以至在內地落實惠港金融政策時,未有能力填補如此龐大的人才缺口。

  港股旺致人手不足

  謝汝康說,過往港股交投淡靜之時,從事中央結算交收者,下午六時前已可下班,但「滬港通」迎來每天逾千億成交之際,亦為金融從業員帶來大量工作,在員工數目未有大幅增加下,惟有延時工作,「雖然證券交易早已電子化,但至今仍有不少工序需要人手操作,面對『滬港通』帶來成交額激增,今天從事結算及後勤業務者,在晚上九點仍埋首公司工作,有的甚至餓肚,沒空進餐」。

  面對這種「有工無人做」的苦況,謝汝康慨嘆香港金融機構過於現實,未有及時培訓人才,弄致在市況忽然轉旺時,難以聘得合適人才:「『滬港通』啟動前,市況較為淡靜,本應是合適時機培訓人才的絕佳時機,但香港金融機構卻疏於把握時機播種,以至今天市況極為暢旺時,無法及時消化額外的工作量」。

  市好就一窩蜂請人

  事實上,不論「過度請人」或「過度裁員」皆是香港金融業長久以來的惡習。在市況暢旺時,不論投行、資產管理、甚或大型銀行的「炒房」皆一窩蜂請人;一旦市況逆轉則立刻「一刀切」裁員,部分投行甚至在一夜之間遣散全部員工,待數月之後市況好轉再度「大肆請人」,周而復始地上演這惡性循環。

  故此,在考慮一系列留人政策中,謝汝康建議,金融機構應及時提供資源,為員工提供培訓,同時為他們提供進修以及考取專業資格的開支津貼,藉此提升他們的專業水平之餘,亦可趁機顯示公司對他們的誠意。

  保險業人才 面臨嚴重短缺

  「滬港通」既引導內地資金流入香港資本市場,隨證券市場持續暢旺帶來的財富效應,謝汝康預計,不少內地資金在股市取得「斬獲」後,為了鎖定盈利,其手上部分資金勢將流向保險市場,未來香港保險業人才,勢將面臨嚴重短缺。他認為,準保險從業員要裝備的,不單是保險業的相關知識,還有與人溝通的技巧。

  內地客湧港購買保單

  謝汝康說,過去四至五年,香港保險業市場的增長幅度,遠比內地為快,主因是不少內地客戶蜂擁前往香港購買保單所致,在「滬港通」加速財富效應下,香港保險業的需求勢將加大,在可見將來,面向內地保險客戶的公司,勢將在香港保險業的新一輪擴張中,突圍而出。

  為何內地投資者鍾情香港的保險產品?謝汝康說,其一、香港保險產品的投資範圍,遠較內地為闊,且收費較內地便宜,相比之下香港保險產品便顯得相當吸引;其二、內地保單經常出現做假問題,相反香港卻勝在信譽良好,這便給予內地投資者信心,勇於將資金押注在香港保險產品之上。

  從業員必須溝通技巧

  要承接「滬港通」為保險業帶來龐大的間接商機,惟有寄望年輕人。謝汝康說,當下最需要保險產品者,以40歲至60歲的人士為主,他們思想較為保守,表達能力亦大多欠佳,未能準確表達他們的需要;至於投身保險行業的年輕人,大多欠缺人生經驗,加上說話沒有公信力,「故他們需要裝備的,不單是保險業的相關知識,更重要與人溝通的技巧」。

  作為保險業從業員,應如何磨練其溝通技巧?謝汝康說,一是同理心,二是覆核和重新組織(Rephrasing) 客戶資料的能力,「不少客戶的溝通能力較差,加上對保險產品一知半解,故從事保險業者,應具備重新組織客戶信息,從而確認他們需要的能力」。

  投身金融業 首重語文

  當下金融業的專業課程「成行成市」之際,謝汝康卻認為,要投身金融業,擁有專業資格並非必須,最重要的是擁有正確價值觀以及良好的語文能力,建議有志投身金融業的年輕人,應先學好不同語文,繼而累積豐富的人生經驗,方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而出,繼而獲得金融機構的一紙聘書。

  不過,對有志投身金融業的人士來說,獲得一紙專業證書,或多或少可增加準僱主對他們的信心。那麼,在一眾金融業的課程中,應如何取捨?謝汝康說,不同金融業課程是為不同崗位而設,「認可財務策劃師(CFP)的課程是針對個人客戶;至於特許金融分析師(CFA)以及特許金融風險管理師(FRM)的課程,則以服務企業客戶而設,故在選取課程時,應視乎自身事業發展方向而定」。

  大專課程水平相當參差

  相比大專院校開設金融學碩士(MSc of Finance)課程,謝汝康坦言,擁有金融專業資格者,仍略勝一籌,「大專院校的課程水平相當參差,難以用『同一把尺』量度不同院校畢業生的表現;相對國際金融業的專業資格,由於擁有統一公共評核標準,可給予僱主較大信心,聘用擁有相關資格的求職者」。

  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四方八面的金融人才均蜂擁而至,要投身金融業者,需要「十八般武藝」才能突圍而出。面對成千上萬的求職信,作為金融機構主管的謝汝康坦言,自己根本沒有時間閱讀所有求職信,惟有從中抽取表現突出者召見。他為香港畢業生的前途感到憂心,更指當今不少金融機構的老闆刻意聘用內地人、捨棄香港本土畢業生,皆因看準內地畢業生所擁有的人脈。

  內地畢業生擁人脈關係

  「將勤補拙」是力爭上游的不二法寶。謝汝康說,除了在「兩文三語」下苦功,亦可嘗試學習多國語言和內地方言,以增加聘用的機會,「懂得操西班牙文、德文、以及俄羅斯文者,是求職的一大優勢;除此以外,由於近年不少來自上海、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的華人紛紛涉足香港金融產品,故除了普通話外,如懂得客家話、上海話、以及福建話者,同樣可獲得僱主『加分』,增加獲聘的機會」。

 
(來源: ) 編輯: 李曉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