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開啟粵東 汕尾新區
2015年 05月 25日 01:46    香港商报
 

     開啟粵東 汕尾新區

    汕尾新區管委會主任范振學近日接受本記者采訪時說,2015年,汕尾新區正式掀起大開發大建設熱潮。2013年歲末,廣東省政府常務會議正式審議通過《廣東汕尾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按照規劃,汕尾新區規劃範圍包括城區、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海豐縣門鎮和梅隴農場等12 個鎮(街道、農場),規劃總面積465.1 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95公里。以經濟功能區為主導,不涉及行政區域的調整。  香港商報記者李映華

    1  冀與深莞惠互動互補

    汕尾市長吳紫驪表示,在新常態下,深莞惠經濟圈的建設為汕尾帶來了發展機遇。「深圳的創新是以一個很驚人的速度在往前冲,它的經濟輻射力、帶動力非常強,汕尾在地緣上跟它有著天然的聯系,這都是汕尾的機遇。」他表示,深圳跟汕尾是完全可以互補,很多研發機構放在深圳可以聚集人才,同時也把生產基地放在汕尾,跟他們互補,這對汕尾的發展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要利用好深莞惠經濟圈這個天然、有效的資源。新區設想的思路是依託汕尾新區的海、湖、山及濕地等生態資源,堅持以品清湖中心城為核心,聯動紅草高新技術產業園、白沙湖臨港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帶動紅海灣濱海度假區、馬宮漁港旅游區和門特色休镕區等特色產業園,形成「一城、兩園、三區」的新區空間格局,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沿海岸、鏈條狀、組團式的濱海新區。吳紫驪說。

    2 振興汕尾新引擎

    根據規劃,汕尾新區將努力建設成為汕尾市實現振興發展的新引擎、珠三角與粵東協同發展的首要門戶、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新增長點和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濱海新區。汕尾市將以汕尾新區為平台,加快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水平,加快人才、資金等要素向中心城區集聚。推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促進高端服務業集聚,培育金融商貿、科教研發、現代物流等服務功能,為汕尾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內生動力,推動汕尾振興發展。汕尾將進一步深化創新深汕合作機制,大力推進產業、基礎設施、人才交流和社會管理等領域全面深度合作,增強汕尾新區對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服務支撐作用。

  加強與深、莞、惠等地的協作分工,主動融入珠三角地區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共同培育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建成珠三角地區新興產業的重要拓展區,并為珠三角地區提供優質農產品、休镕旅游、健康養生等特色服務。強化現代物流、商貿流通等功能,促進要素合理流動,助推粵東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加快國家中心漁港建設,延伸海洋產業鏈,打造全國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發揮優越濱海旅游資源和沿海高鐵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濱海旅游產業,成為廣東濱海旅游集聚區。加快推進汕尾新港區建設,強化臨港物流、商貿流通等功能,促進海洋生物醫藥、船舶修造、海洋綠色能源、新材料等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建設成為廣東重要的海洋產業基地。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濱海新區。

  著力推進港灣整治和綜合利用,開展海域海岸帶綜合整治與生態恢復試點,維育濕地、沿海山林和濱海田園等資源,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市增長邊界,成為廣東探索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試驗區。挖掘汕尾新區多元文化資源,傳承和展示獨特人文特色,推進文化保護和城市開發的融合發展,突出濱海城市風貌特色,提升濱海環湖的城市品位,打造獨具魅力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濱海新區。汕尾新區將努力建設成為珠三角與粵東協同發展的首要門戶。

    3  規劃一城兩園三區格局

    汕尾市海岸線長455.2公里,居廣東省第二位。汕尾新區規劃範圍內海岸線長195公里,占了全市海岸線的42.8%。汕尾新區規劃打破傳統的攤大餅式城鎮化模式,提出堅持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依託優美的海岸帶資源,以順應海岸帶的交通廊道為引導,通過山體、田園的生態「綠廊」和海湖連通的水系「藍網」,有機分隔和串聯「一城、兩園、三區」的六大城市功能區,每個功能區依託城鎮發展,形成綠環水繞、產城融合的空間發展格局。「一城」,即環品清湖中心城。包括中央商務區組團、老城生活組團、濱湖休镕組團等三個組團,面積約42平方公里。通過推進環品清湖地區港灣整治和綜合開發,促進老城區與品清湖新城、品清湖南岸濱湖休镕組團整體發展,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提質,著力增強城區生活和生產服務能力,打造服務全區、輻射全市的市民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生態旅游中心和商務中心。

    「兩園」,為紅草高新技術產業園、白沙湖臨港產業園。前者通過主動融入深莞惠都市圈的高新技術產業鏈,與深汕特別合作區聯動發展,穩步推進產業園區建設,成為帶動汕尾市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產業園區。

    「三區」指紅海灣濱海度假區、馬宮漁港旅游區、門特色休镕區。其中,紅海灣濱海度假區以遮浪半島為主體,聯動捷勝海濱風情小鎮發展,以海上運動為特色,引領動感度假潮流,打造集海上運動、海洋主題體驗、休镕養生為一體的全省示範性濱海旅游產業園區,成為引領濱海旅游產業發展的龍頭。

    4  近期重點建起步區

    汕尾市長吳紫驪介紹,起步區走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堅持產業先行、以產興城的發展原則,以產業聚集帶動人口的自然聚集。中央商務區要大力發展交通集散、商業貿易、商務辦公、倉儲物流、會展中心等服務業,打造產城融合、功能完備的城市中心活動區;紅草高新技術產業園要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打造成為汕尾的高端工業載體;金町灣片區要充分利用沙灘岸線資源,建設以濱海度假、沙灘浴場、濱海娛樂為特色的海濱旅游度假新城,打造為城市旅游綜合體。根據汕尾新區「沿海岸、鏈條狀、組團式」空間格局安排,汕尾新區將條件相對成熟的中央商務區、紅草高新技術產業園和金町灣濱海旅游區作為起步區,面積約13平方公里,落實宜居宜業宜游的發展目標,明確近期開發重點,逐步帶動整個汕尾新區發展。

    5  粵多項新政挺新區發展

    為支持汕尾新區建設,廣東省政府給予汕尾市在財政專項資金、轉移支付、稅收返還、金融信貸、用地指標、重大產業項目布局等方面的支持和傾斜。目前,汕尾新區建設開局良好。汕尾新區專項規劃抓緊修編,三個起步區控制性詳規基本完成。去年,廣東省首批、粵東首家股權基金9.3億元落戶汕尾,廣東省建行批准汕尾新區基金融資60億元,先行貸款5.8億元。火車站站前廣場及周邊配套道路、環湖路東段、新湖大道、外環快速路首期工程加快推進,工業大道西段市政綜合工程完成勘察設計招投標和環評可研。

   完成火車站片區一、二期和金町灣一期等徵地工作,收儲土地4500多畝。保利旅游綜合地產、廣物汽車城等項目開工建設。2013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粵東西北各市建設新區的戰略措施,汕尾將新區視為加快振興發展的重要載體,將其規劃建設海岸線長195公里、面積達465平方公里,并將汕尾新區內條件相對成熟的中央商務區、紅草高新技術產業園和金町灣濱海旅游區作為起步區,面積約13平方公里,明確近期開發重點,逐步帶動整個汕尾新區發展,目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汕尾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魏友莊告訴記者,汕尾新區將通過強化中心城區輻射帶動能力,形成「兩翼齊飛、陸海聯動」的市域協調發展格局。其中,依託廈深鐵路、深汕高速等通道,以汕尾新區為核心,西翼與深汕(尾)特別合作區協同發展,東翼與陸豐沿海地區互補發展,起到「融入珠三角,對接汕潮揭」的作用,形成沿海海洋經濟發展帶;加強汕尾中心城區與內陸腹地聯繫,構建區域聯動、陸海統籌的縱向軸線,帶動北部海豐、陸河,同時拓展梅州、河源等內陸腹地。

 

汕尾振興發展新引擎

    站在新的起點上,汕尾迎來了新一輪城市大發展、大建設、大開放的歷史性時刻。規劃建設汕尾新區是貫徹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決策的重要舉措,是汕尾加快全面融入珠三角的有力支撐,是汕尾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的重要抓手,對於探索海洋經濟發展和現代濱海城市建設新模式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汕尾資源條件好,海岸線長達455公里,土地開發率不到9%,發展潜力巨大。汕尾的電子信息、電力能源、珠寶金銀飾品加工、紡織服裝、現代旅游業等都有一定的產業基礎,正在逐步形成與珠三角相配套的生產能力。

  汕尾只有全面融入珠三角,借力珠三角先進制造業、發達服務業以及科技資源等方面的支持,在珠三角的帶動和輻射下,才能真正實現跨越發展、振興發展。汕尾將按照廣東省委、省政府要求,心無旁騖向西發展,用活「融珠」機制,充分利用「深莞惠+汕尾、河源」平台、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機制和辦好深汕特別合作區這一載體,推動形成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發展新格局。在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分工合作、環境治理區域協調、民生資源共享互惠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汕尾新區規劃建設和汕尾市區擴容提質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加快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三大抓手」的重要內容,是目前汕尾市委、市政府的全局性中心工作,有關地區和部門一定要強化責任,高度重視,把汕尾新區規劃建設和市區擴容提質作為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切實抓緊抓好。

   汕尾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溫國輝曾表示。汕尾市長吳紫驪也曾強調指出,要全力加快建設進度,紮實推進汕尾新區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實施,形成起步區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要充分發揮紅草高新區地理區位優勢,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推進起步區建設,緊抓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加快電子信息、物流、生物醫藥等項目集聚;要加快中央商務區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在營造人氣、項目布局、產業聚集上下功夫。

    新區三步走

    近期(到2017 年):

    起步區建設初見成效。起步區主要功能建築和主要市級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建成,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濱海旅游、海洋新興產業等快速發展,新區主干道路骨架初步形成,城市服務功能大幅提升,濱海城市特色風貌初現。

    中期(到2020 年):

    起步區建設基本成熟,沿海岸鏈條狀組團式的濱海城市框架初步顯現。中央商務區、紅草、金町灣及紅海灣等建設初見成效,以高快速路和水上交通為主骨架的綜合交通網絡初步建成,主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比較完善,建成一批優質的濱海旅游度假區。人口規模約7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約650億元。

    遠期(到2030 年):

    核心區建設成熟完善,全面建成與珠三角融合發展的現代濱海新區。環品清湖中心城基本建成,紅草高新技術產業園、紅海灣濱海度假區和馬宮漁港旅游區建設全面完成,白沙湖臨港產業園、鯸后門特色休镕區建設完善,濱海旅游服務接待能力全面提升,海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網絡成熟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和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人口規模約95 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約2000 億元,全面建成沿海岸鏈條狀組團式的現代化濱海城市。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陈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