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 藉LEM升呢 其路漫漫
港交所(388)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後,原以為頭頂「中國祝福光環」會迅速「升呢」,成為亞洲商品交易旗艦。結果,LME爭取在內地設倉儲,三年來還是緊閉大門,未獲放行;此外,「滬港商品通」排在「互聯互通」日程表的較後端位置,市場最樂觀估計,也要到2016年底才有望放行。
香港商報記者 張威紅
2012年6月,港交所豪擲167億元將LME收歸旗下,市場評價好壞參半。拍手掌的人認為,這樁「聯姻」表面上是港交所擴大版圖,實際是獲得中央默許,為其搭建海外商品交易平台;嗤鼻之人認為,證券交易所與商品交易所能一起過日子的,環球還沒有成功案例,紐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如是,何況亞洲商品交易本來就不活躍,難寄望港交所有突破。
LME擬內進三戰三敗
時間是最好的答案。過去這三年裏,LME進軍內地「三戰三敗」,連續三年向中證監爭取在內地設倉儲,均被拒之門外,港交所藉LME升呢之路遙。「有倉儲就涉及交割,有交割就會有炒賣,內地投資者在這方面未準備好。」灝天金融副總裁李卓峰說,內地雖有商品期貨,但無論是交易系統、交收時間、計價重量等與LME不同,行得太快對內地投資者不好,盲目跟風,吃虧的是自己人。
「內地有上海期貨交易所,兩者暫時看不到有協同效應,處理不好會出現惡性競爭。」李卓峰續說。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市場人士說,開放外資到內地設倉儲,涉及國家安全和金融安全,中央開放與否成疑。
內地一日不放行,港交所藉LME升呢如意算盤一日打不響。何時才有眉目?「很難估計,循序漸進是好事。」國際寶峰董事長兼總經理吳連烽說,中央奉行穩打穩紮,最緊要的是港交所不要碰一鼻子灰就氣餒,人民幣國際化香港平台很重要,海外用家和投資者都想進入內地。
取商品定價權是誘因
騰祺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董事沈慶洪說,中國有誘因利用LME提升國際地位,理由是LME實物交易,中國是金屬消費大國,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原材料,取得商品定價權百利無一害。
晉峰金融國際業務總監文錦輝同樣認為,在一帶一路、擴大基建刺激下,中國商品國際化是一個新趨勢,估計中央最快在2017年初可以放行。
然而,對中國金屬供應商而言,事件還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中國宏橋(1378)執行董事助理兼企業金融主管王雨婷說,中國出產的鋁不可以出口,業界不看LME價格,只看長江現貨等三個內地商品交易所的價格。她說,若果LME成功在內地設倉儲有可能帶動鋁價上升,惟集團還沒有評估LME在內地落地後的影響。
商品通最快2016年底
LME進軍內地未果,提上日程的「滬港商品通」又是否觸手可及?在「互聯互通」機制下,「滬港商品通」排在日程最後,「要等股權產品全通後,才會考慮商品互通。」李卓峰說,最樂觀估計要到2016年底才有望放行。
惟上述不願具名的市場人士說,兩地商品互通遙不可及,未來3至5年不可能成事。
迷你產品難吸引大戶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說,LME正朝規劃順利轉型,包括自營平台LME Clear和新上線產品。產品方面,去年12月推出三隻小型金屬期貨,並以人民幣計價,包括倫敦鋁、倫敦鋅和倫敦銅。當中倫敦銅合約交投相對較佳,日均交投過百張,倫敦鋁和倫敦鋅大約只有幾十張。
如何定性這些轉變?文錦輝說,增加迷你產品,主要是針對散戶市場,未能吸引國際投資者參與,「買迷你產品,大戶要做多少才能對沖?」說到底未配合LME落地,「有報價,沒成交。」
「香港本身沒有用家,純屬紙上談兵,難做大。」李卓峰說,香港商品做不大,一是沒有用家,二是投資者不熱衷,港交所曾大鑼大鼓的黃金期貨最後要腰斬、四年前的「金磚期指」產品幾乎是零成交。港交所推出的產品與其他市場雷同,國際投資者不會轉道來港。
LME盈利仍交足功課
縱使質疑之聲不斷,LME盈利還是交足功課。今年首季營收達6.5億元,按年翻了一倍,可謂提前完成目標。營收大幅增加主要是今年1月份提高交易徵費和去年9月新開業的LME Clear,後者貢獻2億元;此外,LME的相關訴訟陸續被駁回,訴訟費用驟降。
另一個轉機是越來越多內地公司成為LME會員,包括廣發金融、招商證券、中行和工行旗下子公司等四家公司;此外,前韓國的Sorin Corporation 和香港的利記集團(637)也成為LME會員。然而,是否如李小加所言,LME到了收穫季節,還待驗證。
LME過去3年盈利摘要
年份 純利(億元) 變幅(%) LME成交量 變幅(%)2013年 45.52 +11.5 67.6萬手 +6.72014年 51.65 +13.5 70萬手 +3.52015年* 15.75 +33.7 69.58萬手 -1.1註:*為2015年首季業績,變幅參數是2014年第一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