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新聞

趙錫軍:放水非良策
2015年 06月 03日 08:22    香港商报
 

    指實體經濟「解渴」需施政策組合拳
    趙錫軍:放水非良策
    5月11日內地迎來今年以來第二次降息,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1%,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從0.25個百分點至2.25%。降息效應在股市樓市上立竿見影,不少網民不禁直呼「央媽是親媽,寵股市,愛樓市」。
    用流動性去哺育股市樓市顯然并非央行本意,但為何決策層冀望寬松幣策惠及實體的美好願望總是落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由於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疏導渠道不暢,市場經濟體制本身的優勝劣汰致資金「脫實向虛」,導致企業「口渴」的困窘局面依然難以緩解。他認為,為實體經濟「解渴」,除了疏通貨幣政策走向實體,還應落實好相關配套政策,真正調動金融機構的放貸意願。香港商報記者 張幸
    降息非中國版QE
    香港商報:5月11日,央行再次宣布降息,這是2014年11月央行重啟降息以來的第三次降息,如何看待目前的降息降準周期?
    趙錫軍:改革開放后的經濟變化并沒有呈現出特別明顯的「擴張期-收縮期-危機期」的趨勢變化,中國沒有經歷金融方面的大危機,所以也就談不上降息或升息周期。
    中國的貨幣政策更多的是沿著改革的思路隨勢而動,在改革的過程中,中國經濟體制還未成熟,有影響經濟波動的复雜因素,不存在像成熟經濟體歐美發達國家那樣,按周期性貨幣政策調整經濟形勢的情况,更說不上是中國版的量化寬松,這些政策工具在中國的使用仍屬於常規性貨幣政策操作,與發達國家的QE有本質的區別。
    香港商報:此次降息,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基調明顯轉變?
    趙錫軍:貨幣基調是否改變是次要的,基調只是在解決問題、實現問題過程中的一種用詞,它能表明我們對於這個問題需要用到多少力度,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明確貨幣政策是為了應對什麼問題。
    須加大政策靈活性
    從當下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局面和中國要實現的目標來看,目前中國宏觀經濟仍在合理的區間範圍內運行,還是要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穩健的貨幣政策。但隨著國際國內環境越來越复雜,宏觀經濟的增長面臨放緩的壓力,在政策方面必須加大靈活性。中國的政策永遠是問題導向,美國面對經濟下滑采用的是量化寬松政策,而中國面對經濟下滑實行的政策不管是不是能稱為量化寬松,只要能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就是一種有效的政策,所以糾結於貨幣政策穩健不穩健,寬松不寬松,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政策有沒有效果,是否要加大力度。
    市場難得正常融資
    香港商報:此次降息主要目的之一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為什麼在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聲音仍然居高不下?
    趙錫軍:進入新常態后,宏觀經濟的總體考慮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來應對經濟下滑壓力,一要能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二是促進結構調整及產業轉型升級,三是促進創業創新。中國目前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在於,政策是政府出台的方案,而市場未必會聽政府的。中國已經脫離了計劃經濟,再無法通過政府來制定各個企業的生產計劃及資金成本,市場經濟下政府只能透過制定政策來干預經濟,政策的落實與實施在於企業、銀行、消費者等市場主體,而每個市場主體都有各自的利益,政策的落實與實施必然受到市場主體自身利益導向的影響。所以政府出台政策想要降低利率減輕企業的融資壓力,但提供資金的市場主體可能不願意用低利率提供貸款給企業。市場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所采取的行動,不是政府出台政策引導下行為就可以改變的。目前市場上很多企業都還願意以高利率來獲取融資,那些只想通過低利率來獲得融資的企業自然得不到錢,因為投資者都把錢投給了願意接受高利率的企業。
    香港商報:如何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趙錫軍:在市場機制下,并不是每個企業都能獲得同樣的待遇,那些做得越好的企業,就能獲得越多的融資優勢,所以說降息其實獲利更多的是大企業,市場經濟本質也是優勝劣汰的,現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主要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中小企業融資處弱勢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世界性的難題,目前中國還沒辦法解決好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但這也激勵了企業家們要經營好自己的企業,只有做大做強才能避免被淘汰。像過去的計劃經濟那樣不管什麼企業都一碗水端平,沒有淘汰和競爭的機制是沒有生命力的,而只要有淘汰有競爭,總有一部分企業會處於弱勢。我們不能魚和熊掌都兼得,既要計劃經濟的每個企業都有平等地位,又要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促使企業進步,全球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實現這樣的市場,所以在選擇了市場經濟后,必然要面對中小企業處於弱勢,有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的局面。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要根除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很難,如何能讓投資者願意以低利率來提供資金,政府可以通過政策的合理引導,從資金的供求關系入手去考慮。
    資金入股支持實體存疑
    香港商報: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今年「兩會」時曾表示:資金流入股市也是在支持實體經濟,因為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在實體經濟領域。您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麼?
    趙錫軍:資金通過股市渠道最終能流入實體經濟的市場中去就算是支持了實體經濟。舉例來說,企業制定了投資方案投資計劃,通過發行股票募集到了資金,完成了投資項目投資計劃,這樣就把從股市獲得的資金利用在了實體市場,這樣流入股市的資金就支持了實體經濟。股市存在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企業能有募資的渠道,要實現這樣的目的,顯然需要允許投資者透過購買股票讓資金流入股市,企業才能拿到資金去經營投資生產,這也是資金流入股市能對實體經濟的發展進行支援的基礎。但流入股市的資金也未必都能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假如企業拿到了股市融資穫得的資金但不去進行生產經營,拿股市上穫得的資金去進行非實體經濟領域方面的投資,那股市吸引的資金就并非支援了實體經濟。因此流入股市的資金是否說支援了實體經濟是相當不確定的。
    香港商報:目前,滬深市場里總共2600多家上市公司,而中國各類企業總數為22579475家,僅占1.15%。這是否意味著98%的企業并沒有從股市中得到資金支持?
   趙錫軍:能在滬深股市上市的公司與全中國的公司相比是少數,進入股市的資金有多少流入到實體經濟,目前并沒有明確的統計數據。在逐利的本質下,就算投資者想要投資實體產業,投資者也會選擇投資上市的企業,在上市的企業中自然也更傾向於投資給國有企業、大型企業,所以說即使資金不流入股市,也會流向其他高回報的地方,投資者也不會為低回報的小型企業注資。雖說A股里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大型企業、國有企業、壟斷性企業、強勢民企等,但中國股市也有中小板和創業板為非國有企業以及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平台,目前創業板的火爆也體現了并不是只有大企業才能通過股市融資。
    市場不會主動傾向於大企業,資本的逐利本性決定了投資者資金的流向,不管是去到大企業還是去到中小企業,最終都是因為有利可圖。
    多措并舉疏通傳導渠道
    香港商報:此前,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關鍵是解
決貨幣流動性流向實體經濟的梗阻問題。如何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
    趙錫軍:要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就要落實好降息降準政策的配套措施,通過這些配套措施的進一步落實,才能真正讓降息政策為實體經濟帶來利好,所以解渴實體經濟除了依靠貨幣政策以外更重要的是落實好相關的配套措施,讓降準降息從銀行中釋放出來的資金多以低利率放給企業。政府可以通過補貼、減稅的方式來彌補銀行低利率放貸所造成的損失,讓銀行切實體會到低利率放貸給相關領域的企業是有利可圖的。
    配套措施實體經濟雙管齊下
    有時政策出台后其相關的落實措施還沒能及時配套,會影響政策的實現效果。舉例來說,央行出台降息政策,則在對相關支持領域的貸款投放方面有些要求可以放松一些,政府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貼息貸款,或者對為相關領域投資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隨著這些政策配套落實措施的實施,相關的政策能發揮更大作用,目前來看我們對降息政策的配套措施做得還不夠。在市場上提供資金的銀行等市場主體有自身的逐利性,政府需要通過配套措施來讓降息措施真正落到實處,為實體經濟注入活力,通過這些配套措施引導市場主體把更多的資金投向政府所想支持的領域,彌補它與選擇別的項目相比而產生的損失。
    香港商報:此次降息的同時,央行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外界認為這是在為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鋪路。利率市場化是否有利於金融之水順暢地流向實體經濟?
    趙錫軍:事實上,利率市場化與資金向實體經濟方面流動沒有直接關系,目前中國的貸款利率已經放開,中央銀行確定市場的基準貸款利率,商業銀行可以自由浮動。但中國的關鍵問題在於資金供應關系上需求方處於弱勢,資金處於供小於求的局面,利率市場化也不會降低資金的價格。更多開放民營銀行、開放自主定價權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金融投資機構的競爭,讓他們通過降低利率來增強競爭力,但無法從本質上改變資金的供求關系,中小企業如果不是經營表現優异,這些金融機構還是更願意投資非實體經濟或者貸款給大型企業,這些措施也就無法為中小企業帶來低利率的資金。
    逐利本質促資金「脫實向虛」
    香港商報:寬松的貨幣政策更多地體現在股市的高回報和房地產的回暖上,卻并沒有轉化為
實體經濟的增長,資金"脫實向虛"問題由來已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趙錫軍:通過降息釋放的流動性有脫實向虛的趨勢是市場運作的結果,投資者在市場機制下基於自身利益的角度必然會追逐利潤,所以哪里能提供高回報率資金就會流向哪里,目前股市的確比實體產業有更高的市場回報率,所以資金才會脫實向虛。央行的本意并不希望流動性都進入股市,但是政府的政策對於市場并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作為投資者的市場主體有逐利的天然本性,所以目前市場主體對於相關政策的響應并不積極。寬松貨幣政策還需要配套落實政策的相關機制,政府也要引導市場主體形成社會共識,金融機構、投資者作為市場主體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并無錯誤,但企業也是社會主體,有相應的社會責任,政府要讓這些金融機構、投資者明白他們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引導他們向政府想支持的領域進行注資,讓他們從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角度去考慮如何進行業務發展。政府如何把握引導好市場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與顧及社會利益的平衡點非常關鍵,目前政府也正著手做相關方面的工作,讓市場主體形成社會共識,但這一過程需要時間,無法立竿見影。此外,政府也可通過有價值的優良實體項目來吸引投資者。
    香港商報:資本的逐利性造成資金「脫實向虛」,問題在於實體投資回報率低,為何會這樣?
    趙錫軍:目前實體項目投資情况不樂觀的問題主要在於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不強,過分關注投資回報率而欠缺考慮風險。2007年股市先大漲后大落讓很多注重投資回報率的投資者吃了大虧,假如投資者都只單單追求高回報而忽視風險,資金很自然地大多數都由實向虛。政府現在需要著力改變投資者隻看回報率的心態,強調回報與風險都要關注,突出實體項目相較於股市在風險更低上的優勢,政府不能再為非實體經濟上的風險去救市,不能再怕金融機構不穩定或引起社會問題,就為兌現不了的理財產品做擔保,要杜絕投資者在享受高回報的同時避免承擔風險的局面,否則必然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如果政府讓投資股票基金等高回報產品的投資者擔負其應該承擔的高風險,允許高回報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兌現不了,更多的投資者也就會考慮選擇風險小的實體項目,朝著穩健投資的方向發展,實體有了資金支持,有了好項目,盈利問題自然能解決。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