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化管理提升供應鏈效能
【香港商報訊】記者李素瑩報道:供應鏈及人力資源是企業的重要支柱,惜許多企業卻在有關管理上應對乏力。中外企業促進聯會教育及培訓委員會主席陳嘉昌指出,要建立快速反應的供應鏈,企業應保持生產線的柔韌性,留有剩餘產能或物色多家小型工廠,以便隨時應對突發情况。在人事管理上,企業應善用即時通訊軟件,加強聽取員工意見,并適當地表揚員工,提升團隊士氣。
陳嘉昌:管理不善有「六害」
陳嘉昌表示,供應鏈管理不善可引致「六害」,包括物料供應不定,經常缺料,以致生產停滯;生產周期長,不能配合市場需求,以致生意白白流失;貨品供應管理不善,整體庫存過高;供貨速度過慢,暢銷品常缺貨,流失生意;錯估市場需求,滯銷品過多;企業部門各自為政,甚至出現摩擦,導致問題頻生。
他認為,良好的供應鏈不但要做到庫存量合理,也應保持多品種,存貨地點宜盡量靠近客戶,讓貨物能快速運送。
他以西班牙服裝品牌ZARA為例,指出ZARA的盈利率為同行之冠,客流量為同行的6倍。ZARA不賣廣告,節省宣傳成本,中高價的產品不使用外判廠商,以保持產品品質,如要外判,只判往歐洲,避免因生產線距離市場過遠而影響供貨速度。集團尤其注重供貨速度和信息的即時性,中央倉每周發貨超過300萬件,平均存倉時間少於三天。倉存每周向零售店供貨兩次,產品推出的速度極快,由設計至上架只需三周,零售點的銷售數據實時傳往總部。
他介紹說,企業可透過縮短供貨周期和「動態緩冲庫存管理」,確保供應鏈貨如輪轉。一般而言,廠商由接受落單到成品完成交付約需30天,惟事實上,產品制造只需3至4天,其他大部分時間都用於文件往返、生產排期、等候原料供應、成品搬運等。
過量入貨累季末大割價
他稱,不少企業管理學者經已提出多種系統化的管理模式以提升企業的供應鏈效能,包括LEAN、約束理論(TOC)、業務流程重組(BPR)、6 SIGMA、快速反應生產(Rapid Response Manufacturing)等。他舉例說,企業可使用動態庫存管理法,按實際銷貨量,不時自動調節庫存水平。「當銷售量上升,便調升補貨量,銷售量下跌,便調低補貨量。零售企業最常見的情况是,季初一次過大批量進貨,結果在季末要大幅割價。」
陳嘉昌又表示,許多企業雖然明白人才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性,卻不善於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在招聘面試時,往往在任何崗位都只是考慮員工的綜合能力。事實上,企業應明白不同崗位需要不同的專長,綜合能力較強的不一定適合擔任領導崗位,領導力強的不適合擔任團隊成員。企業在招聘時,應按照不同的崗位,就不同的能力給予不同的評分比重,從而選擇合適人選。」
群組通信應廣開言路
隨着WhatsApp、Line、微訊等即時通訊應用程式的普及,不少公司會透過相關軟件建立通信群組,以便資訊的傳達,惟管理層應注意溝通技巧,以提升員工士氣。「公司的重要決策應當向員工發布,以免不必要的流言影響員工士氣。對於表現良好的員工,可在群組內公開赞揚,對表現較差的員工,切忌公開點名責備。」他建議,管理層也應廣開言路,多了解員工對公司發展和管理層的意見,既可采納有利公司發展的建言,也可加深對員工的了解。當有員工表達意見,管理層不必倉促回應,可反覆三思,避免不理性的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