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讓歷史遺存成為寶安文化名片
2015年 06月 11日 08:34    香港商报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突飛猛進,許多文物古蹟在推土機的轟鳴中灰飛烟滅,一些歷史文化名城頻頻告急,有的則已是名存實亡;特別是今年以來,文物古蹟遭到「建設性」破壞的事件更是頻頻揭諸報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遇到了嚴峻挑戰,保護文物古蹟又成了公眾的熱門話題。
    作為深圳文化之根的寶安區是深圳歷史文明的開始。幾千年的人類活動,積澱下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區內文物古蹟菁華薈萃,其數量之多、品質之高,不僅在市內無處望其項背,在廣東範圍內也是罕見其儔。近年來,寶安區文保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積極落實「雙年」工作要求,在文物保護、博物館建設、民間收藏、文物普查等方面發揮了文管委的職能,在文物工作上取得顯著成效。香港商報記者 朱求真 陳柳燕
    紮實保護工作保留歷史記憶
    據寶安區文管委統計,目前,寶安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6處,其中大多數對公眾開放,保護較好。寶安區區文管委工作人員表示,寶安區的文物安全形勢明顯好轉。其中主要通過加強安全巡查、安全制度建設、舊改項目中的文物保護,及新增三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等工作,落實文物保護工作的第一步。同時規範文物保護義工隊伍管理,出台《寶安區文物保護義工管理暫行辦法》、《寶安區文物安全工作方案》等制度。并加強舊改項目中的文物保護,進一步理順舊村文物保護思路。寶安區還新增了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西鄉街道王大中丞祠、錦庭書室和沙井街道智熙家塾。
    寶安區文管辦顧問吳教授表示,「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寶安的文化遺址大概有20多處,是個不少的數字。寶安文物工作者在文物保護工作上,不僅做到了存檔記錄,安裝標誌,有專門的保護負責人,還建設了一支文物保護隊伍。可以說,寶安區的文管委在文物保護工作上是非常紮實的。」
    對寶安文物保護工作者,吳教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告訴記者,寶安的文物工作體現了一種創新精神和極強的事業心。他說,「文物數量的多少是一回事,而怎麼實實在在地去保護和利用則是另一回事,所以我非常非常欣賞他們。」
    推進文物保護性開發利用
    吳教授表示,寶安區不僅在文物保護工作上具有出色的成績,在文物的開發和利用上更值得赞許,他認為,「文物工作者最基礎的工作就是保護。但保護不是根本目的,保護起來是為了好好利用它,讓它發揮作用。寶安在文物的保護性利用方面,可以稱得上是全市做得最好的一個。」采訪中,吳教授表示,寶安區的普查工作做得很紮實。
    它成立了區普查領導機構和普查隊伍,啟動全區各國有單位文物收藏自查工作,完成鐵仔山古墓群遺址病害分析及保護評估報告,為鐵仔山古墓群遺址的保護措施提供了理論和實驗依據。同時還完成了全區不可移動文物數據采集、各文物點的法式特徵和殘損狀况等數據的采集工作。此外,更編纂了寶安區首部全面系統地介紹寶安歷史文化的通俗著作--《寶安歷史文化系列叢書》,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寶安區在文物的保護性開發利用工作上更值得一提。於文博會分會場精彩亮相而深受社會各界矚目的鳳凰古村保護性開發工程是一大亮點。沙井古墟歷史文化風情街區的規劃建設、西鄉王大中丞祠和新安黃氏宗祠的修繕工程、博物館事業的不斷推進,每一都體現了寶安區在文物保護性開發利用上所作的成績。記者獲悉,寶安區一直很注重博物館事業的推進,其勞務工博物館每年接待參觀者5.2萬人次。出版館刊2期。成功承辦了全國流動黨員培訓示範班分享交流會等多場活動。寶安錦舟陶瓷博物館、寶安華廈龍泉青瓷博物館等8間非國有博物館也健康有序地發展。
    寶安還不忘加強文博工作的宣傳力度。通過舉辦「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及派發寶安歷史文化宣傳冊,運用微信、微博、短信等平台廣泛宣傳寶安的文化遺產,讓寶安文物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繁榮民間文博文化
    寶安的歷史需要延續,寶安的傳統需要傳承,寶安的文物需要收藏展示,博物館作為一個地區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是保護、研究和展示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吳教授強調,保護文物古建決不是看堆守破爛,而是要延續和保持古城原來的風格特色或者說格局。
    對於2015年的工作重點,寶安區區文管委有關人士表示,「將從全力確保文物安全、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動博物館事業上新台階、加強寶安歷史文化研究等多個方面入手,進一步提高文物保護能力,讓寶安的民間文化更繁榮。」
    寶安區文管辦表示,將大力推進寶安博物館和鐵仔山古墓遺址博物館的籌建,全面提升勞務工博物館辦館品質。并積極扶持民辦博物館發展,落實國家有關扶持民辦博物館發展政策,支持有條件的收藏家舉辦新的民辦博物館,推動沙井蠔文化博物館升級為全省首個原生態博物館。吳教授告訴記者,寶安區的民間博物館數量是各區之首,而且類別很廣,有陶瓷、奇石、紫砂壺、書畫等諸多門類,這與文保部門的推動與扶持是分不開的。此外,加強寶安歷史文化研究,繼續做好寶安歷史文化系列叢書編纂工作,辦好全國第十個「文化遺產日」活動,開展市民免費文物鑒定活動,協助區收藏協會和茶文化研究會等民間文博團體辦好各類沙龍展覽等群眾文化活動等,都是工作重點。
    正如吳教授所講的,「我們要如何將已有的古代文化資源和文化精神,進入人們的內心深處,并且明白這些東西是真正不可再生的,作為后代不僅要把它們保護起來,還要傳承下去,還能在今天進入市場轉化為生產力,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個演變的過程。但是文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作出全盤考慮,做好規劃,做出實際的踏實的行動來,或許能開出一條路子。」
    寶安,在讓歷史遺存成為一張文化名片的路上已經邁開了步伐。
    寶安城的歷史遺存
    曾氏大宗祠 廣府祠堂表表者
    位於沙井街道新橋社區,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坐西北朝東南,五開間三進深布局,由前堂、牌樓、中堂、后堂和前中后庭院天井、左右重檐歇山亭、花廳等組成,面寬21米,進深50米,占地面積1050平方米。
    綺雲書室 古書室建築水平高
    位於西鄉街道樂群村,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建造。原建築物占地3000多平方米,包括大門、圍牆、前殿、中殿、后殿、東船廳、西書樓、明樓、花園、金魚廳等。其木雕、石雕、磚碉、灰塑工藝精湛、圖案精美,所有的木構件全部使用紅木制作,質地上乘,選料考究,為嶺南地區所僅見。
    黃氏宗祠 紀念晉代孝子祠堂
    位於新安街道上合村頭,始建於明代,前堂大門石匾額「黃氏宗祠」,前天井有一座為晉代孝子黃舒立的石牌坊,匾額上書「孝行流芳」。整個宗祠的木雕、石刻、雕塑等,筆法流暢,雕工細膩,用料上乘。
    廣安當鋪 全市最大的古當鋪
    位於沙井街道,總面積571.13平方米。100多年前,這里曾是西部第一號當鋪。牆壁上遍布密密麻麻的槍眼,是抗日戰爭時日軍掃射留下的痕跡,它見證了沙井歷史的興衰。其建築格局、建築工藝特別是功能等方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行業特點,有較高的文物和社會歷史研究價值。
    永興橋 全市唯一古石橋
    位於沙井街道新橋社區橋頭村。該橋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重建於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橋長50米,寬3.4米,橋洞3個,洞高5米餘,上列欄杆,望板上浮雕龍鳳圖案各一組,橋頭望柱的圓雕獅子生動傳神。
    龍津石塔 現存最古地上古建
    位於沙井街道沙四老村,建於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石塔用粗砂岩雕刻,呈平面方形,仿亭閣式,高約1米,正面為佛龕,內有浮雕半身佛像,雙手手型為初佛光澤真言手印。塔身兩側鐫刻雙手合十、仗劍除妖影像以及佛經四行十字真言。該石塔為深圳地區現存最早的石造佛塔。
    鐵仔山古墓群 罕見大型平民墓葬群
    位於西鄉街道鐵仔山東南坡,1983年,先后在鐵仔山南坡山腳下發掘了漢代至明清時期的各類古墓葬130多座,出土了東漢「熹平四年」紀念磚、東漢人面紋磚、東晉青釉鸡首壺等一批重要文物。2000年,發掘了自東晉至明清時期的墓葬224座,出土各類隨葬品300餘件。它被稱為國內規模最大、橫跨朝代最多、埋葬最為密集的古代墓葬群,列入2000年全國2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文昌閣 全市僅存古代塔閣
    位於西鄉街道固戌村西南海邊古沙提上,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光緒25年(1899年)和1934年曾兩次重修。三層,高約12米,閣身青磚壘砌,每層之間菱角牙子磚疊澀出檐,四角有琉璃麒麟,底層塔檐下有灰塑牆楣,圖案有花草樹木和人物等,藝術價值較高,至今保存完好。
    鳳凰塔 全市最高的古塔
    位於福永街道鳳凰村,建於清嘉慶年間,塔平面呈六邊形,為六角六層磚石木結構樓閣式風水塔,高約20米。磚塔塔身,部分構件用條石鑿制,外壁每層用磚疊澀挑出腰檐、塔檐,每層塔門(窗)均有匾額或對聯。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