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探尋深圳文化之根
2015年 06月 11日 08:36    香港商报
 

    穿越寶安千年歷史
    探尋深圳文化之根
    寶安縣始設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歷史悠久,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工業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這里有著70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2000多年的移民史,1600多年的建縣史,500年的反外來侵略史,200多年的華僑史,100多年的革命斗爭史。
    如今的寶安雖然高樓林立,但依舊保存了不少的古建築:全市建築規模最大、建築藝術水平最高的廣府祠堂--曾氏大宗祠、全市僅存的一處紀念晉代孝子黃舒的祠堂--黃氏宗祠、全市最大的古當鋪建築--廣安當鋪、全市唯一的古石橋--永興橋、全市最高的古塔--鳳凰塔、全國罕見的歷史延續之長、數量之多、墓葬之密集的大型平民墓葬群--鐵仔山古墓群……寶安獨特的歷史人文資源和豐富的古墓葬古文化遺址,共同構成了寶安的文化根脈。在第十屆中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跟隨攝影師的鏡頭,一起看看這些見證寶安歷史的文物古跡,撥開深圳的繁華,尋找這塊土地的根與魂。香港商報記者 朱求真
    千年城市發展史
    寶安區位於深圳市西北部,南海之濱。東與龍崗區接壤,東瀕大鵬灣,與香港新界、元朗隔海相望;西瀕珠江口,北鄰東莞市,是深圳市工業基地和西部中心。如今的寶安雖然高樓林立,但依舊保存了不少的古建築:有曾氏大宗祠和鐵仔山古墓群遺址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氏宗祠古建群、綺雲書室、文昌閣、鳳凰塔、永興橋等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王大中丞祠、浪心古村、中共寶安縣第一次黨代會舊址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點)19處;新橋糧倉、沙井蠔廠等多處工業遺產。
    寶安文管辦顧問吳教授介紹,始設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的寶安縣歷史悠久,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工業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吳教授感言:「說寶安是深圳文化之根,一點也不錯」。
    吳教授告訴記者,三國時期,因為寶安產鹽,鹽業非常發達,早在漢代就在寶安設立了鹽官,直至三國時期,吳國將這個地區統一起來,設立司鹽都尉壘,并由都尉這個官職司用來管轄、管理鹽業。吳教授表示:「這個時期,寶安已經具有城市的雛形了,到了東晉時期正式建立寶安縣,從331年到現在,差不多1700年的城市發展史。」
    考古發掘展現文化脈絡
    吳教授主持了深圳多處考古發掘,他告訴記者,從考古發掘來說,深圳有7000年的人類發展史。「寶安這個範圍,出土的東西非常多,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吳教授介紹,寶安出土的遺址非常多,但是有一個特點,都是普通民眾的生活用品。吳教授告訴記者,「寶安處在我們國家的邊緣地區,這里沒有什麼諸侯王者的墓葬,但是它畢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部分,在7000年前的時候,它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的一處,叫南越,屬於北越的一支。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在這的南越先民的文化在先秦以前跟中原文化的面貌完全不同的,至秦以后,特別是漢代中期,迅速的與中原文明融合了。在此時期發掘的墓里出土的器物與中原地區的形制就差不多。」
    吳教授驕傲地告訴記者,深圳有著兩個十大考古新發現。分別是距今7000前的咸頭嶺遺址,和商周時期的屋背嶺遺址。他說:「一個城市同時有兩處考古發掘獲得十大考古發現,這在河南、山東、山西這些文物大省都是沒有的,這是我們的驕傲。」
    古建遺存是活生生歷史
    吳教授介紹,寶安文保部門對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探明,遺址150處,地上古建築1324處,古村落200處。吳教授介紹,寶安以及深圳其他地區的古村落非常具有特色,其主要包括三種類型,有廣府式、客家式還有一種是廣府客家混合式的。吳教授告訴記者,客家式與廣府完全不同,客家圍屋是方型的,它是遷移過來的客家人建造的。廣府的村落就不同了,廣府的村落是用土搭建起來的圍牆,里面的房子是一排一排的,排與排之間有巷道,區別於客家圍屋堡壘式的構造。而在西部跟東部的結合部分,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村落的建築把廣府的跟客家的建築特色融合在一起。吳教授說,這些形式各樣的古村落其實反映的就是一部移民史。
    吳教授說,北方戰亂的時候,讓大量的難民躲避遷徙而來,同時帶來了當地的文化,這些南北文化經過時間的融合,最終形成了豐富多姿的古村落遺址。
    吳教授感叹,「這些文化遺址,一方面它向我們市民或者是全國,甚至於向世界宣布我們深圳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很好的傳承。哪怕犧牲暫時的利益,也要把它保護好,因為它是不可再生的。就拿古村落來說,古村落是當時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是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又是集建築、藝術、歷史、經濟、文化於一身的載體。現在的文獻記載深圳的本來就很少,有關老百姓的東西更少,所以它是一個活生生的一段歷史。」
    吳教授說,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深圳從小漁村變為現代都市,當今的深圳是現代化的,國際化的,創新型的,這個誰也不否認,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讓每個深圳人都感到驕傲與自豪的。但是,這些豐富的遺產資源告訴我們,深圳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甚至堪稱歷史文化名城。而寶安作為文物大區,正是深圳文化追根溯源的源頭。寶安之最舉足輕重
    中國最早的鹽業基地之一
    自西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專賣制度后,寶安於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119年)在南頭(當時名城子崗)設立鹽官,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設鹽官地區之一。
    中國最早珍珠產地之一
    在珍珠中,向稱北珠不如南珠,南漢時,募壯丁3000人為兵并特置「媚川都」,這是當時全國惟一的專業采珠機構,在大步海(今南頭外海至香港海域)專事采集珍珠
    中國南海絲綢之路的海路咽喉
    南絲綢之路,又稱海上絲綢之路,其陸地起點在廣州,而南行海路起點則必經當時寶安的南頭大鵬灣,鯉魚門、急水門、屯門(現為香港特區陸地及海域)一帶。因此早在唐代,朝廷就在南頭設立了兼有軍事防務、治安和外交職能的機構「屯門鎮」,并駐軍2000人。
    中國南海重要的軍事基地
    明代,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海防逐漸在國家軍事戰略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南海,朝廷自洪武二十七年起,先后在寶安境內設立了兩個重要海防機構「大鵬守御千戶所」和「東莞守御千戶所」。兩所的水師,除防御新安外,還負責包括東至惠州、潮州,西至珠海澳門一帶的防務。僅在寶安境內,就設定砲台近百個。
    嶺南地區最早的書院創辦地之一
    由北宋進士鄧符於宋徽宗崇寧至大觀年間(公元1106~公元1110年間)創辦的力瀛書院(今香港錦田桂角山,因清初遷海,原遺址不存),是嶺南地區最早、規模最大的兩大書院之一(另一為英德涵暉書院,見王樂齊《香港文化教育發展史》),在嶺南教育史上有標誌性的意義。雖然力瀛書院創建的時間次於英德的涵暉書院,但在學舍設定、辦學條件、育才貢獻諸方面,勝於涵暉書院。自宋迄清嘉慶十三年,有15人考中進士,其中10人屬建縣后考取;85人中舉,其中69人屬建縣后中試。
    中國第一所大學及教堂創辦地之一
    1864年,由基督教貝德明牧師創辦的布吉李朗神學院,是中國第一所采用西方教育制度的大學,比另一所號稱中國第一所大學的上海聖約翰大學還早15年(1879年創辦)。而創辦於1855年的李朗教堂,由黎力基牧師在李朗布道時購買基地所建。從現有資料看,它是中國內地的第一座基督教福音堂,建成時間早於有粵東第一教堂之稱的五華樟樹教堂。
    打響中國與西方國家首次武裝冲突第一仗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八月,廣東海道副使汪鋐奉命率領南頭軍民,驅逐由葡萄牙人阿爾瓦雷斯率領、擅自侵入并占據「屯門島」(今南頭海外至香港屯門一帶)附近若干年的一隻不小的船隊并獲勝,是寶安社會尤其是軍事邊防和外交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屯門之戰,是中國與西方國家首次武裝冲突并獲勝之戰。
    打響中國民主革命第一槍
    三洲田起義,又稱「庚子首義」,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孫中山在新安縣靠近惠陽和香港的三洲田村領導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次較大規模武裝起義,有3萬多人參加。打響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用武力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槍,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