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溫州危機啟示錄
2015年 06月 15日 01:26    香港商报
 

     上世紀八十年代商品短缺和市場信息不對稱引來少數商人實物囤積、外匯炒作,九十年代初期資本市場發育初期的深圳認購證風潮、世紀末香港金融危機連帶發生廣東省兌付危機,影響先知先覺的投資人、甚至金融系統內部玩家的財富消長。2010年之后的溫州民間金融借貸風波、各地互聯網P2P騙局、河南擔保風波卷入了大批低收入人群甚至大批老人的養老保命錢。 香港商報記者 齐晓彤 邓建乐

    民間金融泡沫的興起破滅伴隨著鮮明的地域分割的特徵,并影響到區域社會穩定和經濟健康運行。其中以溫州民間借貸金融風波的負面影響最為持久和深入,它直接導致了2012年溫州經濟「硬著陸」和區域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并先后奪走了幾十位企業主和放貸者鮮活的生命。

    本報在溫州區域金融改革三周年之際,組織記者進行了多過30人次的現場采訪和后續公開資料挖掘,推出<溫州危機啟示錄>系列深度報道,包括《溫州『硬著陸』真相調查》上中下三部分、《修訂企業破產法破迫在眉睫》、《審貸獨立方能穩金融秩序》、《民間金融監管須防患在先》、《溫州金改何處去》、《再造溫州:熟人經濟轉向契約經濟》等專題文章,目的是希望通過解剖溫州金融危機這隻小小麻雀,引導決策當局和公眾反思政府主導經濟增長模式的局限和弊端。

    溫州的銀行業淪入技術破產境地有深刻的體制原因,政府行為不當正在惡化全社會的信用基礎,企業家群體道德風險正在蔓延,國家正規金融已為市場化改革不徹底付出慘重代價。自下而上的終身負責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遵循獨立、審慎的放貸原則是銀行業立命之本,民間存款人分類制度和放貸人監管亟待加強。

    這組系列報道顛覆了一些既定觀念:

    一、區域經濟硬著陸并不可怕,溫州實體經濟的韌性、對市場波動的適應性遠遠好過金融系統,從某種程度上說硬著陸是好事,加快了實體經濟優勝劣汰的步伐。決策當局今后應該在立法層面關注地方政府對淘汰劣質企業的阻撓及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溫州危機令中國的商業銀行體驗到了從天堂墜落到地獄的百般滋味,財務重組、公開上市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沒有除去銀行業肌體內的「行政化」基因,銀行業淪為政府之手后的「齊正效應」在溫州創造了10元資本追逐1元產出的極端泡沫效應,隨后產生的高額壞賬能否促使其走向審慎獨立的市場化之路,尚存很大疑問。

    三、區域房價的下跌只是區域經濟波動的一部分,會引起金融資產的縮水,但不會直接導致銀行業整體破產,企業大面積過度負債和逃廢債是更加根本和直接的因素。溫州房地產價格之所以一路走低長久不振,是許多銀行抵押品拍賣出清的行為仍在繼續。

    四、作為全中國融資最為便利和容易的地區,溫州是「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輿論導向的發源地,眾多過度借貸而無心還款的企業,在融資難融資貴的輿論保護傘下,出賣了基本的誠信原則,在法庭上暴露了企業治理的無知無信,目前溫州失信人數量在全國占比遠遠超過經濟貢獻度很多倍,道德風險高發區對應的資金利率水平必然是全中國最昂貴的。

    五、在正規金融垂直監管的現行體制下,中央政府和省級地方政府面對金融危機的救助心態相比1998年「廣國投」事件時期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兩者沒有形成合力,甚至出現了矛盾。后者承擔損失的動力不足,對地區金融秩序維護虛弱無力,導致企業、銀行、政府之間關系惡化,金融資源的后續配給和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受損。

    六、以「企業家跑路」為標識的溫州危機引爆的是大批類金融式企業的倒閉,其對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的巨大破壞性被隱藏在「實體經濟困難」的外衣之下,誤導了輿論判斷和政府決策,最終引發了區域性系統風險,溫州危機為當下全民金融熱敲響警鐘,玩金融要有高超的風控能力,好的實業家未必能成為優秀的金融家。

    七、民間金融意識的覺醒,要配合地方政府細緻到位的風險提示和大額帳戶的及時監管,私人放貸者的行為約束和利得納稅的原則如果不能尽快立法明確,隱藏在監管視線之外的民間金融的動盪,隨時可能影響整個金融系統的安全性。

    溫州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的民營經濟代表,曾將工匠精神視為實業發展之根基,近年來卻頻頻脫離實體經濟轉向資本運作、追求快錢,從而感受了一場繁榮與衰落的洗禮。溫州「硬著陸」已成為過去時,但中國還有很多地方正在走溫州危機爆發前的老路,如何避免這些城市成為下一個溫州,考驗著各個地方決策者和國家管理者的智慧。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陈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