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轉戰電商 要有新思維
2015年 06月 17日 00:35    香港商报
 

     轉戰電商 要有新思維

    面對租金高企壓力,加上收緊「一簽多行」後,香港零售業已步入衰退期,可謂毫無懸念。香港零售業何時才可復蘇呢?無人說得準。樂觀者說明年,悲觀者則料2018年後才會復蘇,無論最樂觀或最悲觀者皆同意一點,零售業轉戰電商是走出困局方法之一,重點是,照搬其他地方經營電商的一套未必適用香港,香港零售商對電商模式要有新思維。

    莫照搬其他電商一套

    過去十多年,在互聯網浪潮下,美國和中國皆孕育了不少知名電商,包括亞馬遜(Amazon)、eBay、百思買(BestBuy)、京東、天貓等。上述平台近年嶄露頭角,既可歸功手機和互聯網普及化,另一深層原因是中國及美國幅員廣大,網購提供跨省跨國的購物樂趣,節省消費者的時間成本。

    上述知名電商雖然突破傳統零售業生態,為行業實現範式轉移(ParadigmShift),但若套用至香港,則暫未見特別成功的例子,皆因香港地方狹窄,民居與零售商舖距離太近,消費者要購買日常用品,可謂易如反掌,用不上在網上按鍵後,再等兩至三天收貨。

    發展目標應面向世界

    記者家住柴灣,經常要使用男士護膚品,以保持最佳工作狀態。若要購買該類產品,大可離家步行5分鐘,光顧柴灣地鐵站旁的莎莎分店,不用在網上平台訂購。對記者這類心急的城市人而言,一來可避免購買不合心意的貨品,二來亦可省回郵費,以及需要等候貨品送到家中。 香港亦有先行者發展電商生意,較成功的有Groupon,但失敗例子就更多,在在反映大企業主導的香港零售業環境下,電商要與傳統零售商分庭抗禮,繼而取得成功,是多麼的困難。故此,在香港要從事電商生意,不可一蹴而就,要有長遠目光,皆因香港大多數消費者仍未改變傳統消費模式,應以其作為「衝出香港、面向世界」的踏腳石,借助新消費模式提升產品知名度,並為其衝出香港,進軍東南亞、甚至是遠地區作準備。香港商報記者鄺偉軒

    透過線下分店網絡,蘇寧可利用其作為加強與線下消費者聯繫的平台,從而避免過分側重網上消費者的工具。圖為集團副總裁龔震宇。      記者馮俊文攝

    面對互聯網衝擊,蘇寧致力開拓O2O新營運模式,透過線上線下結合,為傳統零售業尋找轉變契機。

    保留實體店,可讓消費者到此親身體驗產品。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陈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