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新常態下的中國品牌路
2015年 06月 21日 23:21    香港商报
 

中國制造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成就斐然。但中國的品牌發展卻一直不盡如人意。內地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說,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中國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處,而僅僅在於——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讓我們的中產家庭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其深意也就是在新常態下,中國必須走自己的品牌之路。

中國制造的危與機

中國已然是世界工廠、全球制造業大國。據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的統計,2013年中國工業占GDP的37%,提供全國25%的就業崗位。在500餘種工業產品中,水泥、發電設備、手機、計算機、電視機占全球產量的50%以上,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比例約為20%。但在大多數人眼中,中國制造仍然徘徊在價值鏈的底端。絕大多數工廠還處於勞動密集的「規模化流水線」的工業2.0時代,尚未踏入大規模自動化生產的工業3.0時代。而且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給中國制造業發展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

持續上升的勞動力成本看起來的確會讓長期依靠低成本贏得競爭力的中國制造業陷入「死局」。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另一面是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帶來市場需求增大,另一方面促進人們創新能力的提升,從而加速制造業轉型。更為重要的是,由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帶來的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可能會成為加速推動下一輪中國工業轉型的巨大引擎。

2014年7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與增長的影響》報告中指出:擁有6.32億網民、7億台智能終端的中國正在從消費者主導型的互聯網轉變為企業主導型的互聯網。

在許多國際觀察人士看來,中國制造在迎接新制造革命到來的過程中必定會歷經重整、洗牌,乃至暫時的停滯,甚至衰退,但如果中國企業足夠開放、敢於創新,也許再過10年、20年,擁有廣闊制造業基礎和潜在消費市場的中國將成為全球制造業革命的主戰場。

中國經濟轉型核心——品牌

不僅是中國制造面臨著艱難的轉折,目前中國經濟也步入了「新常態」。新常態下,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都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

伴隨著產業間界限的消失,產品越來越傾向於通過加強軟件、硬件與服務的融合來提高其自身的價值。這意味著有形的產品作為無形的知識平台,其地位越來越重要。也就是說,產業的知識化,需要一個表達知識的空間或者需要一個媒介,這就不得不藉助物品(硬件的、有形的)的存在來實現,而品牌就是實現的最好媒介。

中國新領軍智庫聯盟主席張鴻雁認為,品牌就是產品、市場、服務、社會形象的綜合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首先就要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形成一批國際品牌是形成新的比較優勢的重要標誌。

2014年全球企業最有價值的100個品牌中,美國有59個,日本有7個,韓國有3個,中國僅有華為入圍,排在第94位。知名國際品牌是響亮的國家名片。品牌與國家形象正相關,對於提升國家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國企業具備產量優勢,也不乏優質產品,能為眾多國際品牌代工,完全有能力打造國際一流品牌。當務之急是堅定不移走品牌經濟發展之路,樹立強烈的品牌意識,追求精品,講究誠信,不斷提升中國品牌形象和影響力,打造出中國的世界名牌。明宇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陈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