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跌,各方都在檢討得失,而筆者認為,此輪暴跌暴露出一個問題,就是內地股市的監管也有進一步改革轉型創新的要求。
防股暴跌甚於防川
本輪行情是典型的資金推動型行情,股市不差錢特徵明顯。去年7月行情啟動的時候,兩市成交還維持在2000億元的水平,到今年3月17日,兩市成交超過萬億元就成為常態。而自今年5月25日開始,兩市成交2萬億元又成為新常態。匯入內地股市的資金有許多是健康的,如存款大搬家進來的資金等。但也有許多不健康的資金,甚至是帶病毒的資金,場外配資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而本輪暴跌緣於監管層封殺場外配資入市。場外配資規模到底有多大,坊間有說5000億元的,有說1.5萬億元的,至今都沒有見到一個權威數據。
而清查場外配資歷時很長,監管層在5月17日首次發文,要求證券公司自查自糾HOMS配資系統問題,但鑒於利益太大,所以一些券商不願主動停止配資端口。在各券商自查結束后,監管層才介入抽查,屆時券商才會真正行動起來。
從5月17日到6月12日,上證綜指從4278點彈升到5178點。而6月12日和13日監管層一場封殺配資的動作,讓大盤從5178點又回到4278點的起點。這就是說,監管層發現場外配資問題的時候,處理得不堅決。既然場外配資是市場所不容的,監管層第一就該公布場外配資規模有多大,第二要講清為何要清查,第三是不僅僅向券商發出通知,還應該向全市場進行發布。
古人說,凡事要防微杜漸。在場外配資剛出現苗頭的時候,有關方面就應該行動,防微杜漸就可以減少市場的陣痛。而到了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再出手,市場各方付出的代價就慘重了。
規範槓桿遠未完成
去年7月21日以來的本輪牛市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本輪牛市是典型的槓桿牛,投資者通過期權、期貨、保證金交易等金融衍生工具實現槓桿化,能擴大收益也能放大損失。在本輪牛市中,券商融資、傘形信託、銀行借貸、場外配資、民間借貸資金等槓桿資金入市規模的迅速壯大,在迅速將股市從2000多點推高到5000點上方的同時,也迅速地加大了泡沫的積聚。
而在槓桿牛的規範問題上,有關方面的動作總體上有些滯后。從融資融券到傘形信託,從分級基金B到各種場外配資,日漸火爆的槓桿資金通過不同渠道進入股市。這些產品的槓桿比例不盡相同,有的竟可高達1:10。超高槓桿的業務,誘惑着不識股市風險更不了解槓桿風險的投資者,尤其是新開戶的股民紛紛涌入股市,一旦遭遇行情加速下跌,他們所面臨的不僅是自有資金打了水漂,甚至還有可能會因連續暴跌所導致的爆倉,出現背負數倍於自身資金的債務風險。對於這樣的可預期的后果,監管層是能預見得到的,所以,槓桿牛的規範一要早二要準三要狠。不能早,就會鑄成大動蕩;不能準,就會殃及無辜;不能狠,就會讓人心存僥倖,敢於犯險。
槓桿牛的規範正在進行時,本輪暴跌會讓槓桿牛有所收斂,但不會讓槓桿牛絕迹。暴跌結束后,賭博資金還會卷土重來,所以監管層對違規的槓桿資金清理還是要堅持早行動打擊準措施狠的態度,在發生之初就動作,在出現苗頭的時候就堅決清理,這樣才能讓市場長治久安。
針對暴跌不應緘默
現在市場監管更重視市場調節,不作窗口指導。但本輪行情中,這樣的緘默也有一定的問題。如對市場出現傳言,已經引發市場劇烈波動了,但有關方面不在第一時間進行澄清就被市場詬病。對市場傳言不在第一時間作出澄清和說明,就符合市場規則嗎?去年以來市場出現多次傳言,如關於印花稅的傳聞,關於監管層約談券商的傳聞等等,都對市場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冲擊,對此不作第一時間的澄清就會放任造謠者。
對於市場上周以來的暴跌,對於市場出現恐慌氣氛,監管層也有必要給予關切。可是,直到上周五的發布會,有關方面對本輪暴跌都沒有正面予以回應。投資者關心的幾個問題,如場外配資究竟有多大規模,清查要多長時間,擴容會不會因股市暴跌而有所減速減量等等,對這些市場關切及時地作出回應,會減緩股市的震蕩。沒有人願意看到國家所需要的、投資人所熱望的這輪改革牛市伴隨槓桿泡沫的破裂戛然而止。正如有評論所指出的,從堅定改革信念、增強牛市信心出發,不僅「去槓桿化」需要更加有理有利有節,監管也應有進一步改革轉型創新的要求。這樣,才能更好地穩住資金,穩定市場,穩定改革預期,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并讓投資者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紅利。 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