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政府施政被下級拖垮
2015年 06月 25日 01:02    香港商报
 

建築師 蔣匡文

財爺可能因為當時上映的一套荷里活電影啟發,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搞「美食車」的概念,結果過了四個月,政府可能負責審批的食環署等則提出一些負面意見,情况看來這建議又會胎死腹中。這個其實并非是個特殊困難的項目,其實這是今日由政務官及政治責任長官面對下級署級部門的舊常態。

大家可記得當年董特首施政時提出的中藥港等項目,也是像上述項目一樣,無疾而終,近有上屆政府提出在港九新界沿海地方建一些供單車使用的單車徑,最新消息,這條單車徑因為某些路段規劃不好,馬路不足夠闊,如果要建單車徑可能要跨海建路,政府之工程單價一向比私人批標高,所以這工程又變成一個大白象之天價,結果政府內部又傾向可能把這項目叫停,又多一個胎死腹中之項目。

為什麼政府這麼多施政報告出台的項目,在執行時常常會出現這些問題呢?這并不是一個單一個別項目的問題,而是涉及整個政府內部結構,人事及文化的問題。這些項目都有一個特點,它們都是那些高官提議出來的項目,似乎在出台前未有一個諮詢下級部門,以至作出一些簡單的可行性報告,所以都是一些由上壓下的項目。

而在今日政府署級的文化中,大部分的署長都是年近退休的專職專業人士,他們大部分都不會再上一層樓,升上局級的工作。他們都是等退休的人,在官場文化中,這些人都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平平安安做幾年退休,所以如果上級一些非專業,比他們年輕的政務官提出一些前無古人的創新計劃,他們大部分都會采取一些消極的方法來回應,這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為如果這些新項目成功了,只是局級之官員去領功,他們會平步青雲,但如果出了一些不可預見的問題,過往的經驗,局方一定推給署方負責,所謂有抄家,無封誥。

回應方法之一是找一些顧問團隊去做一些可行報告,一搞三、五年便可退休而不要負責。有些時候,如果這些上級官員已升遷或離職,甚至是官員已換屆,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些項目便可以不了了之。

第二個是找一個技術上的困難,如果要解決這困難,便要高昂的造價,甚至技術上不可能,因為上級都是一些無專業的文官,面對這些技術、造價問題,不少會打退堂鼓,這些項目又會烟消雲散,這也反映了外行管內行之詬病。

例如當年皇后碼頭爭議,其中一個提議是把整個碼頭往前遷移幾百碼,但工程部門居然說不可行,反觀上海把整座大劇院、燈塔原樣遷移,例子多不勝數,香港官員常常自誇比上海先進,這不是一個要好好反省的例子嗎?

當年港英時代是怎樣處理上述的問題呢?當年港英把專業署級部門,只集中於二個司手上,因此政令容易執行。而且當時在今日司級工作上,保持有一定數目的專業人士,而不是今日只有非專業文官及政治責任,這樣可以提升專業級人士的積極性,及提高危機意識防止拖延之事。但九七前,港英把這結構打破,專業部門分散為十幾個署,專業人員升遷無望,工作效率必然降低,現在歸五個司管理,這自然會造成今日混亂之局。所以當政者要深思,才可政通人和。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陈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