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巨大惟硬着陸無虞
中國經濟轉型不會逆轉
令人目眩的債務水平、工業產能過剩、增長放緩以及通縮︰從中國經濟數據中梳理出悲觀故事,現在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容易。在任何成熟的發達經濟體,這一組合將預示着資產價格崩潰,即使往好了說也得出現一段時間的極度波動。但有英媒分析指出,中國新的增長動力──中小企業、消費支出和服務──可能難以彌補舊的增長動力縮減所造成的缺口,不過,隨着失業率處於15年來的低點,中國政府將願意容忍經濟轉型戰略給許多最依賴舊增長模式的地方帶來的壓力。
擺脫極度依賴投資非易事
中國正面臨着幾十年來第一次的資本離開,而中國股市出現晚期狂熱的典型徵狀。但中國也是一個不適用正常經驗法則的地方。中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增長最為迅速的經濟體之一。對這樣一個經濟體來說,其領導層自覺地規劃增長模式轉型,這一點是獨一無二的。讓如此龐大的經濟體擺脫對投資的極度依賴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領導人手頭有經濟槓桿,但困難的是知道可以動用哪一個。
增長率的每一次波動,都會讓中國政府受到提振需求的壓力。在過去,中國首先想到的手段是釋放信貸,比如要求地方政府大舉投資於基礎設施或房地產。但幾十年這麼做下來讓中國債務激增,其中許多是通過1萬家地方政府融資工具(LGFV)借入的,它們的債務總額與GDP之比超過40%。
中國政府最近放寬了讓LGFV償還銀行債務的要求,并剛剛取消了對銀行的存貸比要求。此類舉措可能釋放信貸空間,但事實將證明它們的作用在更大程度上是緩解疼痛、而不是刺激。信貸需求疲弱,而且不會迅速反彈︰工業深受產能過剩之苦,LGFV的融資成本遠高於資產回報率。不良貸款不斷創出歷史最高紀錄。財務經理在再次大舉放貸前希望先收回貸款。
谷弱勢領域增長系真正挑戰
此外,真正的挑戰與其說是增長,不如說是在以往不夠強勁的領域引燃增長。過去推動中國經濟急速增長的行業──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制造業──不可能持續推動經濟前行。從來不是自由放任的倡導者的中國人民銀行明確表示,希望銀行將信貸投向農業和小企業,而后者通常不會大舉投資。
當前措施不預示戰略改變
在這些中國特有挑戰的背景下,還有一些帶有全球特色的挑戰,尤其是剛剛出現的通縮態勢。價格不斷下降已幫助中國達到7%的增長目標,尽管按現金計算,需求處於歷史低點。然而,對負債累累的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名義總量而不是實際總量。中國企業的收入增長率僅為0.7%,不比2008年金融海嘯的低谷期間快多少。就投資反彈而言,這同樣不是什麼好兆頭。
以上這一切似乎表明,中國不會逆轉逐步擺脫投資主導模式的轉型努力。中國政府為抵御經濟放緩而采取的措施是預防性的,但并不預示着戰略的改變。
中國向新增長模式的轉型之路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但迄今還沒有任何理由擔心中國硬着陸。實際上,鑒於逾40個國家將中國視為最大的出口合作夥伴,而中國的進口在減速,面臨最顛簸着陸的可能是那些中國以外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