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個月里,中國股市爆發的危機曾導致3萬億美元的市值蒸發。在那之后,一輪史無前例的救市似乎在7月9日和10日兩天內平復了投資者緊張的神經。然而有英媒認為,在人民幣正緩慢而穩定地向可自由交易國際儲備貨幣轉型的過程中,當前中國政府的「非常規舉措」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有令這一轉型過程脫軌的危險。
資本帳戶自由化獲真正進展
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臺以來,中國曾經封閉的資本帳戶自由化已經獲得了真正的進展。事實上,這甚至可以說是習近平大膽的改革方案當中,目前唯一一項政府可以聲稱已經取得了真正成果的支柱項目。
其中一個重要的資本項目開放舉措,是去年11月啟動的滬港通計劃。該計劃令滬港兩地投資者不須事先批準就可買入對方股市的股票盡管兩個方向上都要受到總額的限制。未來幾個月,中國還將在香港和深圳股市間啟動類似互聯計劃,從而為資本出入中國內地開辟新的渠道。滬指和港指的聯動項目是最主要的資本自由化舉措之一。
更重要的是,中國今年5月公布了高質量的境內個人投資者項目「QDII2」,這將允許中國的個人購買海外資產。此前類似交易一直處於灰色地帶,QDII2終於為其提供了法律上的出路,通過它,中國成了全球市場中的強大力量。
投資者最痛恨市場干預
與國內利率自由化同步,中國的資本改革在5月收到了有利背書IMF宣布人民幣「不再被低估」,并建議在今年晚些時候將人民幣列入儲備貨幣籃子,也即通常所說的「特別提款權」(SDR)。為了完成這一目標,IMF必須確信人民幣是「可自由使用」的。
但是,這一重要的戰略任務卻被中國政府此前持續不到一周的前所未有的救市計劃所攔阻。北京的救市計劃包括禁止股東和管理人員拋售股票,以及匆忙宣布上市公司暫停交易。瑞士寶盛分析師魯提曼表示:「中國國內股市信心已經破滅,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恢復。停止交易是一件嚴重的事,這是投資者最為痛恨的市場干預措施。」
有信號顯示,外資已經開始外流。根據港交所數據,從7月3日開始,國際投資者從中國股市撤出了450億人民幣。
接近中國證監會的消息人士指出:「一間公司不應簡單地因為它不喜歡正在發生的事情就尋求停牌,同意上市就意味著同意接受任何可能發生的事。」
市場發揮決定作用尚難踐諾
即使是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也指出,香港和內地對股市波動的不同反應凸顯了后者的不成熟。梁振英上周表示,「香港擁有一定的優勢,在過去幾天里每個人都看到了香港的結構、法律、政策和措施如何在全球市場波動當中發揮作用。」
對中國政府救市措施的批評者認為,這種手段凸顯出中國的政治性經濟,與自由浮動的人民幣之間的基礎緊張關系將會受到更加嚴峻的考驗。這種觀點認為,中國最終無法放棄對國家經濟和金融體系的關鍵控制。一名接近北京決策者的知情人士稱:「這個系統的問題在於它無法容忍波動性,而市場除了波動性之外一無所有。」
除資本開放外,中國還沒有兌現它最大的改革承諾:讓市場在經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改革目前只在國有企業方面取得了時斷時續的進展,而外國投資者仍抱怨說,他們發現自己處身於一個不太友好的監管環境當中,而經營活動仍然遭遇著官僚行政壁壘帶來的無數挫折和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