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來,台灣民眾大多富足,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雖然沒有新加坡或香港高,但遠超韓國和亞洲其他大部分國家。尽管增長不再引人注目,但依然以每年略超過3%的增速緩慢前行,而且通脹也處於可控之中。自2011年7月以來,台灣央行一直令人不可思議地將利率精確地穩定在1.875%的水平之上。但只要再稍微深入探究一下,就會發現台灣正在努力改變重商主義的經濟模式這種模式不再適用於台灣,實際上也不再適用於亞洲的許多國家。
與大陸經濟融合或受阻大選
有外媒分析指出,今年以來,台灣的出口每個月都在下降,預計2015年將收縮2.6%,創下自2009年危機以來的首次收縮。尽管這一點可部分歸咎於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特別是中國經濟低迷,但真實情况是,面對韓國和日本的那些強大競爭對手,台灣基本上默默無聞的配件供應商和經銷商正在敗下陣來。新台幣對韓圜和日圓的走強當然沒有起到好的作用。
從政治上來說,這種平靜也是表面上的。就內部而言,去年曾有50萬人上街游行,活動人士還冲擊議會。從地緣政治方面來說,台灣一方面受到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吸引(中國誓言最終要與台灣實現統一)。另一方面,該地區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美國承諾在必要時提供軍事支援,也對這種意識提供了支撐。這些緊張因素將在明年1月「總統」大選前夕再次到達緊要關頭。如果民進黨的蔡英文當選「總統」,往輕了說,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進一步經濟融合將變得不太可能。這讓投資者感到棘手。
出口乏競爭力消費看衰
中期而言,通過開放服務業、投資基礎設施和教育以及推動其他供應方面的改革,台灣仍有提高潜在增長率的空間。就現在而言,政策制訂者在討論明年放松財政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
然而,與此相悖的是,台灣央行將不得不在某個時候跟隨美國聯儲局加息。尽管台灣「央行」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進行干預,維持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相對穩定,但台灣出口商面對三星可能將繼續喪失競爭力。此外,鑒於家庭債務與GDP的比率超過80%,借款成本上升也可能抑制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