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新常態下企業何去何從
2015年 07月 20日 02:17    香港商报
 

    新常態下企業何去何從

    「新常態」一詞最早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提出,意指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緩慢而痛苦的低增長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去年針對中國經濟高增速、低通脹和資產價格上行的「舊常態」根本特徵和表現,提出中國經濟發展要適應「新常態」的論斷,高度濃縮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新特徵、新思路、新做法。

    企業永別暴利時代

    而企業的「新常態」則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礎。2015年,是中國政府和企業轉型升級引擎發力之年,是中國未來經濟質量的轉捩點。中國企業在新常態下何去何從,將成為決定企業未來成敗的關鍵所在。

    在新常態下,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跨區域整合。巨頭資本從以往暴利投資領域轉向迎合國家經濟、世界經濟發展,且可持續、薄利的經濟領域。在這種前提下,企業新常態的最大特徵就是結束「暴利」時代。1998 年至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而到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均增速僅為3.3%,比上年回落8.9個百分點。與以往相比,企業主要依靠信息、知識和技術這些新要素,依靠創新獲得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來獲取利潤。

    其次,以現代信息技術、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物聯網企業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新趨勢。同時,中小企業成為「新常態」的主力軍。中小企業將成為中國數量最大、最具內在活力和動力的企業群體,在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增加稅收、吸納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將發揮主導作用。中小企將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成為「新常態」的重要特徵。

    企業新常態的另一個標誌就是國際化。新凱金融控股集團總裁常虹更是直言,中國企業已發展到跨國公司階段,全球業務整合和資產配置的時代已經全面到來,併購將蘊含巨大的戰略性商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中國企業的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與配置加速,中國企業通過引資、引技、引智的方式,將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帶向國際市場,在世界各地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制造基地、研發設計基地和營銷渠道,尤其是資源、能源、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企業,國際化、跨國經營已不可阻擋。

    轉變方式順勢而為

    進入經濟「新常態」,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大多數企業面臨一道坎。順利跨越,前程似錦;超越不了,生死難料。在許多成功的商人眼中,「順勢而為」一直是他們秉持的經營理念,而在新常態下,「順勢而為」更是顯得尤為重要。

    在近期的許多商業論壇中,許多業界大佬都表示,企業要順勢而為,首先就要企業自身開始轉型。從頂層設計的戰略梳理與商業模式到業務轉型升級持久戰再到企業的技術創新與(項目)管理提升……等等來重塑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要緊緊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技術機會、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帶來的改革機會、城鎮化作為國家發展長期戰略蘊藏的政策機會以及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機會, 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

    尤為重要的是,「新常態」下的企業更應著重考慮如何使有效資產尽快進入資本市場,全力以赴推動以上市公司為平台的、縱向的、橫向的、跨國產業的整合,以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在資本充裕的基礎上,儲備戰略資源, 深刻理解商業模式的變革,做強實體經濟。尤其是在中國資本市場正在風起雲涌的併購重組浪潮中,中國企業將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鄧明宇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