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人士指保障未全面
港股冷靜期應納所有正股
期待已久的「市場波動調節機制」(俗稱冷靜期)將於明年第三季度實施。雖然市場對此項「德政」相當受落,但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面對當前股市轉趨波動,港交所(388)有必要將相關機制延伸至所有股份,同時增加觸發冷靜期的次數,以確保投資者的利益,在股市「擴容」下得到充分保障。香港商報記者鄺偉軒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港交所為港股引入「冷靜期」機制後,應可避免類似2010年美股的「閃電股災」的黑天鵝事件。2010年5月6日,市傳花旗銀行交易員將總值1600萬美元(16Million)期貨合約沽盤,錯誤輸入為160億美元(16Billion)後,隨即引發連鎖效應,導致美股當天一度跌逾千點,令全球嘩然。市場人士認為,一旦有交易員落盤時「入錯銀碼」,若沒有「冷靜期」讓金融機構修正錯誤,「閃電股災」在港重演,恐怕不是天荒夜譚。
港交所被批應酬式
事實上,環球對沖基金為求「快、狠、準」,均採取自動程式進行交易,而這種自動導航系統,正好為「閃電股災」埋下種子。隨對沖基金近年在港開始活躍起來,一旦出現錯盤交易,或因對沖基金的「另類」交易方式,而觸發市場不必要的劇烈震蕩,損害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次港交所實行「冷靜期」,正好是為「閃電股災」防患於未然。
雖然港交所銳意為股民提供更安全的交易環境,但是次「冷靜期」涵蓋的股份,正股方面只包括藍籌及國指成分股,至於衍生工具更為狹窄,只納入恒指及國企指數相關的即月及下月期貨合約,難免讓市場認為港交所此舉旨在「應酬」基金界。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認為,港交所實行「冷靜期」,旨在順應外資基金的聲音,明顯是「叩頭」之舉,散戶的利益仍未有因而獲得充分照顧。
中小型股未受保障
事實上,港交所由今年1月刊發引入「冷靜期」的諮詢文件至今,證券界已有不少聲音,認為應將更多股份納入相關機制。根據該所在7月份刊發的諮詢總結,多達50%的市場人士認為,除了恒指及國指成分股,「冷靜期」亦應引入更多證券,以確保更多投資者納入保障範圍內。
匯盈證券董事謝明光認為,一般大價股遇上重大消息時,為了確保所有投資者的利益,均會先行停牌,從而避免股價因相關消息而劇烈波動;相反細價股的消息以「市傳」居多,投資者或會因為一時股價波動,而作出錯誤投資決定,故為中小型股份設立「冷靜期」,實在有必要。
的確,隨內地投資者參與香港市場愈趨頻密,近年細價股近年股價大幅波動的問題,亦變得愈來愈嚴重。細價股因入場費低,受到不少財政實力較弱的散戶喜好;由於細價股貨源少,較易被單一莊家「舞高弄低」,令散戶較易「中伏」,故為細價股引入「冷靜期」,可更好地照顧散戶的利益。(詳見另文)
觸發次數應適量增
另一方面,市場對「冷靜期」細則的另一個爭議,是觸發相關機制的次數問題。港交所曾於諮詢之初,曾建議在每個交易時段觸發最多2次「冷靜期」(即每個交易日最多4次),但市場反應相當分歧,只有48%的市場人士支持上述建議,最後港交所決定將之「減半」,即每個交易時段觸發一次「冷靜期」(即每個交易日最多2次)。
對於港交所減少觸發「冷靜期」的次數,謝明光表示不認同,擔心日後隨「深港通」啟動拉動港股成交後,相關機制將因市場交易更為頻繁,而變得不合時宜。謝明光說:「當前股市成交回落至1000億元以下,加上黑池交易亦見收歛,目前建議的『冷靜期』次數尚可接受;一旦『深港通』啟動,不論股市的成交及交易的頻繁程度,將會較現時更多及更活躍,建議中最多每天兩次的『冷靜期』未必足以保障投資者」。他認為,港交所未來應視乎港股的成交及市場的活躍程度,適量增加觸發「冷靜期」的次數。
市場調節機制最終落實模式
市調機制的類別 於個別產品層面,應用動態價格限制模式,以捕捉快速價格變動。
適用產品 證券:恒指及國指成分股(合共有81隻股份)。
衍生產品:以恒指及國企指數相關的即月及下月期貨合約。
適用交易時段 只適用於持續交易時段,競價時段並不適用。
不包括早市及午市交易時段首15分鐘,以及收市前15分鐘。
參考價及觸發點 參考價:5分鐘前最後成交價。
成交價:證券及正或負10%;衍生產品為正或負5%。
觸發次數 每個持續交易時段最多觸發一次(經改良的特點)。
每個持續交易時段觸發一次後,不再有市調機制監控。
冷靜及恢復程式 5分鐘冷靜期內限定箱圍交易。
恢復交易後但在同一持續交易時段內,不再有市調機制監控。
發放市場數據 當觸發市調機制時,發布額外市場數據。
市場及產品之間的互聯 當正股觸發市調機制時,相關產品的交易將不受影響。
*資料來源:港交所《建議在證券及衍生市場產品引入市場波動調節機制》諮詢總結
順應國際潮流加強規管
港式「冷靜期」及至2016下半年才實施,但觀乎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卻早已實行該類「市場波動調節機制」,確保基金及其他投資者,可在公平狀況下買賣手上股票,從而避免因市場一時混亂,而招致重大損失。
歐美及內地各主要金融市場早已引入「市場波動調節機制」,相比香港卻遠遠落後。事實上,歐美股市以基金為主導,相反香港散戶參與率仍然較高,為避免給予散戶「偏幫大戶」之感,拖延至今才落實相關機制。至於散戶參與率較香港更高的內地市場,亦早已實行類似「冷靜期」的升跌停板制度,避免單一股價大幅波動。
港屬自由市場干預敏感
香港屬自由市場,對過分的人為干預一向相當敏感。雖然內地有升跌停板的機制,避免股價在單一交易日「狂升暴跌」,但即使香港已落實「滬港通」,仍不敢引入升跌停板機制,目的是維持香港「積極不干預」的既有印象。事實上,早於1987年,當時的聯交所曾為避免股票市場波動而停市四天,卻引來復市後的「八七股災」,故往後至今,對過分干預市場一直步步為營,為的是避免揹上「違反市場規律」的罪名。
不過,正因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面對「後金融海嘯」年代各國紛紛收緊監管,港交所亦不得不順應國際潮流,加強對市場活動的規管。是次港交所推出「冷靜期」,正好是與內地及國際接軌,從而給予投資界更佳投資環境的重大舉措。
全球主要市場的波動調節機制特點
交易所/地區 市場波動調節 參考價 價格限制 冷靜期 冷靜期安排
機制層面港交所 個別產品 參考價最後 10% 5分鐘 價格限制內交易
(諮詢時建議) 成交價美國 個別產品 最後5分鐘 指數成分股及ETF:5% 5分鐘 先按價格限制交易 平均成交價 低於3美元股份:20+% ,其後暫停買賣;
其他股份:10% 競價後重新開市
倫敦交易所 個別產品 最後成交及最後 3%至25% 5分鐘 暫停買賣;競價後
競價交易成交價 (視乎證券流通量) 重新開市
中國內地 個別產品 前一日收市價 10% 不適用 按價格限制交易
新交所 個別產品 5分鐘前 10% 5分鐘 按價格限制交易
最後成交價
東京交易所 個別產品 最後成交價及 參考價1%至4%及前一日 5分鐘 按價格限制交易
前一日收市價 收市價15%至50%
澳洲交易所 個別產品 每3分鐘的 參考價20%至50% 2分鐘 暫停買賣;競價後
最後成交價 重新開市
細價股無冷靜期續玩過山車
港交所(388)將於明年第三季實行市場波動調節機制(俗稱冷靜期),但觀乎現時方案只適用於81隻恒指及國指成分股,若按現時方案運行,回顧今年內沒有股份觸發冷靜期機制,而去年只有比亞迪股份(1211)的「離奇暴瀉」事件才觸發機制。另外,現時方案沒有納入容易遭莊家「舞高弄低」的細價股,相信細價股「大上大落」會繼續上演。
2014年12月18日,比亞迪股份在毫無先兆下,股份在當天下午交易時段突然狂瀉43%,低見18.7元,收市跌幅稍為收窄至29%。雖然該公司董事會秘書李黔於其後的電話會議澄清,「股價下跌與公司內部營運沒有直接關係」,及後股價亦重拾升軌,但不少散戶及市場人士已「食盡驚風散」。若按照現時冷靜期方案,比亞迪當天股價尚未跌至30元,早已被限制波幅。
港交所未能對症下藥
不過,由於明年落實「冷靜期」卻沒有納入細價股,市場一般認為,投資者對「港股A股化」的憂慮,將不會因而消除。更有市場人士直言,隨投資者心態及投資習慣改變,「冷靜期」應先在細價股推行,繼而再伸延至大價股,但今天港交所卻以指數成分股為試點,明顯不能「對症下藥」。
事實上,即使沒有遇到沽空機構狙擊、大股東大手增減持、盈警盈喜、以及供股配股等消息,不少細價股照樣遭人「舞高弄低」,當中高銀系、百靈達(2326)、恩達集團(1480)等例子已可見一斑。有市場人士直言,大股價貨源分散,「冷靜期」極其量充當「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相反細價股貨源集中,「上落幾十個巴仙」亦是等閒之事,若「冷靜期」不納入細價股,散戶只能繼續充當「大鱷點心」。
留意股價拋密線走勢
那麼,面對如斯局面,散戶應如何自保?分析員坦言,細價股基本因素欠奉,且沒有「冷靜期」,為避免跌入莊家圈套「接火棒」,除了可留意股份是否高度集中,更要觀察股價是否出現「長升不跌」的「拋密線」式走勢,若出現上述情況,應避之則吉。
股份近年暴升暴跌例子
股份 日期 事件
高銀地產(283)及 2015年 兩隻股份一度狂插一半,收市仍跌逾40%,合高銀金融(530) 5月21日 共蒸發1288億元市值。
百靈達(2326) 2015年 狂升30%後遭狂質,一度倒跌43%,收市埋單 5月21日 升0.1元,報12.1元。
恩達集團(1480) 2015年 開市兩小時內飆升逾兩倍高見102元後,一度 5月8日 倒插44%,當天收市仍跌42%,報17.44元。
比亞迪股份 2014年 當天下午遭「神秘」資金斬倉,45分鐘內曾急(1211) 12月18日 瀉43%,收市仍跌29%。
U盤2.0難杜絕 刻意Mark價
除了落實市場波動調節機制,擱置已久的收市競價時段(俗稱U盤)亦將於明年第三季起分階段推出。因應市場變化,港交所(388)是次「翻叮」U盤,除了納入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為適用範圍,更特意將輸入買賣盤時段定為5分鐘。惟市場人士指,雖然此舉會提高大戶「Mark高」或「Mark低」單一股價的成本,但2009年豐控股(005)被大戶刻意「質低」的事件,卻不會因而完全避免。
U盤於09年煞停至今
U盤早已2008年5月實施。在2009年3月9日、正值控宣布「世紀供股」之後,該公司股價當天拾級而下,踏入U盤時段最後3秒,突有300萬元沽盤以33元掛入;此舉令控市值於短短3秒減少近500億元,更頓然在電視鏡頭前,「賺」得股評人的一滴眼淚。控遭到資金刻意「Mark低」的事件引起市場非議,最後迫使港交所(3月12日)於3日後,即3月12日「煞停」收市競價時段至今。
經歷2009年的慘痛教訓,港交所是次推出「U盤2.0」版本時,特意將輸入買賣盤時段為5分鐘,令其可於下午4時10分結束。市場人士原本大多認為,該時段可長達7分鐘,但港交所為了因應個別人士要求縮短U盤時段的要求,在衡量交易的暢順程度後,特意將之改為5分鐘。
建議U盤時段降波幅
中潤證券副主席蔡思聰稱,是次港交所縮短U盤輸入買賣盤時段,勢將提高基金大戶「Mark價」的成本,「即使大戶於短短數分鐘『Mark』了非常進取的買賣價,亦難以於短時間內覓得對手承接,故對大戶而言,在U盤時段內『Mark價』的成本,勢將在港交所的最新安排下而大增」。但謝明光同意,即使港交所收緊U盤時段的交易規則,亦未必可以完全避免6年前控被刻意「質低」的事件重演。
另一方面,港交所將U盤時段的波幅上限定為5%。有市場人士認為,為防止股價在U盤時段大幅波動,影響投資者利益,有關波幅仍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對此,港交所認為,對U盤時段的股價波幅作出過分限制,反而令市場參與者於收市前開始有所動作,從而導致在U盤時段,出現不必要的股價波動或流通量不足的情況。
收市競價時段「2.0版」落實概要
*首階段除包括恒生綜合大型股、中型指股數成分股、以及在內地上市的H股,亦納入所有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TradedFunds,ETF)。
*輸入買賣盤時段為5分鐘,以便收市競價時段於下午4時10分結束。
*實施首階段不設沽空;第二階段考慮推出設有沽空價規則(價格不得低於參考價)的沽空盤。
*輸入買賣盤的價格限制,為參考價的正或負5%。
*設有最長2分鐘的隨機收市時段。
本港不少證券界認為,市場波動調節機制應納入更多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