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林亮二次創業經典鴨飛天
【香港商報訊】「這隻鴨仔,我希望重新建立一個品牌,在內地市場上建立自己的天地。」香港永和實業主席兼創辦人林亮日前接受新華社專訪,娓娓道出他在獅子山下的拼搏故事和未來大計。
林亮在1948年生產了香港第一代塑膠玩具小黃鴨,不僅為個人事業闖出一片天,更為香港玩具業揭開光輝一頁。今天,91歲的林亮再憑小黃鴨大展拳腳,延續打造自家品牌的夢想。這位於上世紀80年代將變形金剛玩具引入內地,因而獲得「中國變形金剛之父」美譽的業界先鋒,希望以自身經歷勉勵年輕一代勇於創新,積極求變。
勉勵年輕人創新積極求變
2010年,香港玩具廠商會出版《玩具港》一書,回顧香港玩具業發展歷程,林亮特意制作一批塑膠鴨,讓大家緬懷一番,沒想到這款經典玩具再次受到熱捧。他深信小黃鴨仍大有可為,遂將它重新包裝,改名「經典鴨」,并於去年成立得意創作有限公司。
今年7月初,經典鴨在香港貿易發展局旗下的設計廊舉行產品發布會。除了塑膠鴨,還推出手機殼、錢包、鑰匙扣等衍生產品,鮮黃色的鴨子形象朝氣勃勃,就像林亮精神硬朗。一直鍾情於玩具生產的他,臉上總挂着親切而又充滿童真的笑容。
他希望經典鴨以香港為出發點,打響名號后,進入內地,在自己的地方擁有自家品牌,「希望鴨仔能再上天!」林亮笑言,幾年前開始構思這盤生意時,他幾個孩子都擔心會否成功,結果反應熱烈,滿載港人集體回憶的工展會、荔園游樂場、古董木帆船「鴨靈號」等紛紛向他招手,邀請經典鴨宣傳坐鎮。早前他更與經典鴨雙雙在豐銀行慶祝150周年宣傳短片中現身,講述他的奮斗故事。
「我自稱為『三無』人物,『無錢、無從商經驗、無生產技術』,全都是憑摸索、意志、勤勞去闖出來。」林亮說,他出身貧寒,全憑自己的信念熬出來,白手興家。他一直以「誠、信、勤」為營商之道,做生意從來沒有桌底交易,不送禮,強調公平競爭。「我要將我做生意的理念傳達出去,讓年輕人知道不要靠旁門左道,要用智慧發揮才能。」
鴨子復出結合三代人心血
林亮這次創業并非單打獨斗,兒孫給了他很大支持。談起下一代願意幫忙打理家族業務,他倍感欣慰。其身兼特區立法會議員的長子林健鋒繼承父業,擔任永和實業董事長,孫兒林凱章是第三代接班人。這次小黃鴨復出,可謂結合了三代人的心血。他們希望把經典鴨生意做大做好,未來計劃制作經典鴨動畫、游戲等。
出生於香港的林亮,少年時遇上日軍侵華,父親遭日軍殺害,學業被迫中斷,其后與母親到內地躲避戰火。他的玩具夢始於童年時母親告訴他,日本人造玩具賣給中國人,把賺回來的錢購買武器攻打中國。「7歲那年我決心要做玩具,再長大一點,我對自己說要工業救國。」香港重光后,20出頭的林亮回到香港,在中環賣報紙雜誌,對於高薪的銀行工作不為所動,卻看準當時能買得起外文報刊的都是上流人士,有助他建立人脈,又可閱讀報刊學英文。期間他當上客人的經紀,幫他們買賣日用品、食品,甚至樓房,從而賺取仲介費,在短時間內掘到了第一桶金。
從賣報紙到工業救國
林亮后來改行從事工業原料代理,他從雜誌上認識了「plastic(塑膠)」這種在當時十分時尚的物料,成功游說老闆生產塑膠玩具。林亮參考外國雜誌,於1948年生產出香港第一代塑膠玩具小黃鴨,銷量更擊敗當時一款采用易燃物料制成的暢銷日本玩具,為香港塑膠玩具業開創了新里程。
其后林亮憑着打工時賺的幾千元,展開創業之路。他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玩具業的輝煌時期,海外訂單越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孩之寶、迪士尼、三麗鷗等都在其客戶名單之列。1970年代末,內地推行改革開放,林亮昂然向着工業救國的理想進發。雖然連身旁至親都不看好,甚至勸阻,但他心意已決,「這世界在變,這個國家不變怎麼行?」
和很多港商一樣,林亮慶幸自己把握住改革開放的機會,生意接踵而至,同時在國家發展上有所貢獻。「改革開放后,我們什麼都帶進去,設備、管理、生產技術,替國家賺了很多外匯,創造就業機會,培養人才。」但他坦言,現在內地生產成本高,玩具廠經營越來越困難,需要想辦法轉型。
林亮早年成立教育基金,致力扶貧助學、資助高校交流活動;偶然認識了一些需要扶助的人,像是內地一對沒錢替養子治病的夫婦、一位患嚴重唇裂的孩子,只要能力所及,他都願意伸出援手。過去20年,他捐款約1300萬港元扶助有需要的人。行善無分大小助人不論國界「我窮過,我知道窮的味道。」他說,看見街邊的行乞者,自己口袋里有幾十塊錢,何不掏出幾塊錢來與人分享。「我跟人家講,李嘉誠去幫哪間大學,哪個大城市……我們去幫小村落,小家庭,大家分工合作。」
行善無分大小,助人不論國界,林亮重視的是人的需要。20年前,日本神戶大地震,林亮一位交情一般的日本客戶因而一切盡失,他捐出20萬美元幫對方重建家園。4年前,他在東京重遇這位客戶,才告知對方自己的父親被日軍殺害,對方聽后泪如雨下。林亮安慰他說,「不關你們日本老百姓的事,是軍國主義把這個世界搞得很不安樂。」
提到香港首富李嘉誠,林亮和他的發迹故事相似,同樣起步於塑膠工業,奮斗大半世紀,事業定位卻截然不同。他和李嘉誠彼此尊重,現在仍不時碰面交流。「早前在高爾夫球會看到他,他問我是否還在工作,我說當然啦,你沒看見豐的鴨仔廣告嗎?」他邊說邊展露出一臉自豪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