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怨無私無憾 劉宇新丹心獻祖國
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信很多人和筆者一樣,對於這朗朗上口的詩句早已背得滾瓜爛熟,但在生活中要真正做到的人恐怕不多。今次接受本報採訪的劉宇新可說是代表之一,「生命之義貴在奉獻」這句話在傾談的過程中,他一再強調。這個童年時飽受國破家亡,白手興家卻不忘報效祖國的知名愛國人士,在財富和奉獻的天秤上,從來都是偏向奉獻這一邊。他30多年來捐助祖國的數目高達兩億元,在善舉背後的動力竟全源自於高尚的愛國情操。今日,且讓劉老先生為我們講述一個充滿親情的動人故事。 文:鄭曼婷 圖:受訪者提供
香江開創新天地
自身、家庭和國家,彼此間的關係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失去某一個,國家就會像一個人失去身體的一部分一樣,殘缺不完美。把這句話套在劉宇新的身上真的一點也不為過。原籍潮汕的劉宇新出生在1939年,那正是中華民族遭受日寇入侵,山河淪喪、國破家亡的歲月。逃難路上兩度被販賣的他,最後由爺爺從人販子手裏買回來,交由養母吳氏撫養。1955年在國內無線電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解放軍修配廠當無線技術員,從此與電子技術結下不解之緣。1962年從廣州來港的他找到一份工作,但那時的工資低得可憐:「工廠離家裏很遠,為了省下搭巴士的一毛錢每天上下班都是走路,飯也捨不得吃,那時的生活真的很苦。」說到此處,劉老先生不禁眼淚盈眶。然而這樣困苦的生活帶給劉宇新的,是要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
隨後,他進入一家電子廠後,在內地學習的電子知識和技術派上了用場。因為幹活賣力,手藝又好,很快得到老闆賞識,進廠剛3個月,他就被提升為線長。半年後,當上管理人員。但不久,由於經濟不景氣,老闆經營其他生意失敗,被迫把電子廠拍賣出去。當時劉宇新借來了4000元與幾位朋友把工廠頂下來,就這樣當上了老闆,並在不久後成立了「新寶德電子有限公司」,開始了獨立經營。
1972年中美建交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新前景,也給劉宇新的事業帶了新希望,中國送給美國的兩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在美國掀起了一股「熊貓熱」。敏銳的劉宇新與日本商人合作,創造性地推出一款外形是熊貓的收音機。如此別致的收音機一經推出,立即在美國市場掀起了另一股「熊貓熱」,訂單如雪片般飛到「新寶德」,四年間為公司帶來了幾百萬美元的利潤。
內地捐學先驅者
懷濃厚的愛國情懷,劉宇新的事業剛剛有點成就,就走上了回報之路。據說很多人都認為,梅州支持家鄉建設的帶頭人是曾憲梓,但其實不然,早在1978年劉宇新就已捐出巨資100萬元為母校建了一棟三層的科學樓,這是改革開放之初第一個為內地捐資助學的香港同胞。 一花引來萬花香,劉宇新敢為天下先的無私奉獻,有如一聲春雷,促成了日後許許多多希望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問劉宇新數十年如一日的公益工作,是什麼一直支撐他呢?他即表示:「我自幼淪為孤兒,一生都無從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正是幼年的苦難,令我對『家』、『國』有難以割捨的情意結。可以說,我的母親就是祖國。」知恩圖報,總想為國做點什麼的他,於是想到了教育。
從此之後,劉宇新一發不可收。1985年,為全國第一個教師節捐款100萬元,興建了一座規模宏偉的圖書館;1990年,他再次捐款100萬元,興建了校友樓和教學後,又再捐40萬元興建教師住宅;此外,還設立教獎學基金100多萬元等等,從70年代到90年代20多年間,他為廣東、深圳、北京等地慷慨捐資百多項公益事業,其中大部分用於教育、體育、醫療衛生設備,累計捐資超過2億元。比起現時香港的富豪,劉宇新的2億元並不算什麼,但這卻是他這輩子累積的大部分財富,足以見證了他愛國愛港愛鄉的一片赤子情懷。
為愛同行
公益路上,劉宇新30多年來風雨無阻,筆者問他當中最難忘的經歷是什麼?卻見劉老先生忽然紅了眼眶,甚至激動得一度落下男兒淚:「1978年首捐的100萬元給母校興建科學樓,我養母吳氏知道後很受刺激,她認為自家裏破房子還沒修整,門前的大路也是坑坑窪窪,為什麼把100萬元都捐給泥坡中學,常常喃喃自語『百萬』、『百萬』,後來經診斷是受到突然性的刺激,患了晚年精神分裂。」劉宇新對含辛茹苦養育他的養母倍感內疚、難過萬分。但想到很多孩子能上學,他還是無怨無悔的。為了報答吳氏的養育之恩,他特意在興寧市人民醫院興建以養母名字為名的「招華樓」,更將興寧慢性病防治站改建為「庭芳醫院」。一方面可以繼續為家鄉人民造福,同時也可讓母親得到長期的療養。
劉宇新時常對人說:「我一生有三個情人,一個家;養母、妻子和兒女,祖國。」家庭觀念特別重的他在懷念養母的養育之恩時,同時不忘感言妻子陳庭芳:「我這一輩子就這一個老婆,我們相識於微時,她不僅在事業上、家庭上默默支持我,在公益上也是,幾十年來風雨同路。」說到動情處,劉老先生更雀躍地拿出手機裏的大合照,向筆者逐一介紹,他難掩幸福的神情告訴我:「年輕時的日子過得特別苦,但幸得養母把我撫育成人,又娶到了好老婆,生了一對孝順兒女,如今大兒子在國外學成歸來,是跨國金融機構的高管,並誕下一對孫女,而女兒則定居加拿大,也已成家室,過得特別幸福,這也算是做了好事,得到回報。」筆者續問他對人生未來的規劃和打算?他則表示:「今天只要有條件,祖國需要我什麼就幹什麼,我要用我的餘生之年繼續報效祖國。」
擔起對香港的責任
在香港取得事業成功的劉宇新,感言香港是其第二故鄉,對她的感情絕不亞於家鄉,而他也擔起了對香港的責任。1989年8月針對部分港人對祖國抱遲疑的態度,離開香港到他國定居的情況,劉宇新適時發表了題為「困惑的香港人,何去何從」的文章,呼籲部分港人放棄「棄港」念頭。1992年10月,當港督彭定康拋出「三違反」的施政報告時,他以嘉應商會會長名義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形容施政報告未來五年新政是「糖衣毒藥、包藏禍心」。當彭定康不聽中方勸告,一意孤行「度身定做」最後一屆立法局選舉時,他又以「擦亮眼睛,選舉賢能」為題,呼喚選民推選真正愛國愛港人士進入立法局,並以「團結迎接回歸」為題,指出祖國好,香港一定更好。1996年10月,他被選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為首屆行政長官和臨時立法會的選舉,投下了自己神聖的一票。
數到最難忘時刻還是以推選委員親身見證1997香港回歸日,他激動地表示:「當下那一刻心情很澎湃,看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徐徐升起,淚花忍不住在眼圈打轉,我當時就激動到高呼了三聲祖國萬歲。」2000年劉宇新因服務香港特區表現卓越,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頒發的銅紫荊勳章。對於這殊榮,他只說了一句話:「一個人只要真正做過好事,社會和歷史是不會忘記的。」也正如他整天掛在嘴邊那句話:「生命之意義不在於擁有財富多少、社會地位高低,而是在於他是否為社會創造了價值,是否有一種報效祖國、回饋社會、造福他人的奉獻精神。」劉宇新一生正正是以無怨、無悔、無憾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個人榮譽勳銜與獎狀
1996年 起連續被選為香港特區政府一、二、三、四屆選委會委員。
1996年 榮獲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為廣東社會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大獎。
2000年 榮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勳章。
2006年 榮獲「粵港澳捐資公益事業先驅人物」大獎。
2007年 獲頒「南粵慈善之星」稱號。
2007年 榮獲「熱心推動粵港經濟社會發展傑出人士」大獎。
2012年 榮獲全球傑出華人協會頒發的全球100名傑出華人獎。
劉宇新個人簡介
劉宇新,1941年出生,祖籍廣東興寧,現任香港寶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一貫熱心社會公益活動,獲連任全國政協第八、九、十、十一屆委員,先後擔任廣東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深圳市海外聯誼會副會長,廣東省工商聯副會長,香港廣東外商公會總監,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名譽會長、會長,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常務會長,廣東省教育基金會顧問,廣東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副董事長,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嘉應學院榮譽董事長,香港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民建聯監委副主席等數十項社會公職,榮獲深圳市、梅州市、河源市、興寧市榮譽市民稱號等數十項殊榮。
新書傳遞奉獻精神
從孤兒到成為成功企業家,慈善家,劉宇新傳記《奉獻》在月前終面世,作者是李青岡、王錦娣夫婦,全書約28萬字,分為21個章節,據悉,短短一個多月已售出幾萬本。正如該書的統籌策劃者深圳外國語學校退休校長龔國祥說的那樣:「劉宇新本身就是一部巨著。」他熱誠愛國、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了許多人,作者夫婦就是其中之一,李青岡、王錦娣夫婦與劉宇新結識多年,一直耳聞目睹劉宇新的故事,對其為人深深欽佩。1998年,他們隨子女定居美國後,依然對劉宇新的故事念念不忘,終於決定要把他的故事寫成書,以傳後人。「寫不完我死不瞑目。」李青岡如是說,即使在百病纏身之際仍然奮力執筆,歷時四年,終於成稿。
作為一名記者,在專訪前大量搜集受訪者資料,熟讀其背景,是必然的準備工作。在約見劉宇新訪問前,甫見面劉老先生即彬彬有禮的向我遞上新書《奉獻》,筆者在細細品味其書後,對劉宇新承受苦難的勇氣、經營的智慧以及回饋社會的熱誠之心,不禁心生敬佩,一書值得一讀,尤其是年輕人更應從劉宇新的事中學習他的奉獻精神。
後記
筆者有機會與劉宇新共進午餐,席間促膝長談,年過古稀的他,雖然白髮蒼蒼,但神采奕奕,言詞鋒利。在傾談的過程中,他回憶兒時艱苦經歷時難掩傷痛之情,聲音哽咽,悄悄地抹眼淚;當說起自己積極熱心投身社會事務及家人時,那份喜悅和驕傲的神情又讓人動容,這份高風亮節及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實令人肅然起敬。作為一個在戰亂中自強不息的孤兒,使他從小就明白有國才有家這個真理,也令他一生以回饋社會、報效祖國、造福他人為信條。數十年來,劉老先生說到做到,身體力行這一宗旨,傾盡全力捐資助學、贈醫扶貧,為祖國、為香港、為家鄉做了無數好事善事。正如由李青岡、王錦娣夫婦所編寫的《奉獻——劉宇新的非凡人生》一書一樣,奉獻正正是他這一生最真實的寫照。他猶如一道愛國愛港的標桿,將每一份愛融入到各項實事當中,創造了屬於自己最精采的人生,並將無怨無悔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