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
黃埔船塢很大
梁熾靈(幼年時居住九龍城及紅磡,并曾在九龍船塢紀念學校就讀)當時黃埔船塢很大。父親從19歲開始在黃埔船塢工作,工作了40多年,直至61歲退休,主要負責設計船隻的工作。二次大戰時期,黃埔船塢常被日軍轟炸,工人的家屬都怕工人失去性命。不過,船塢內有防空洞,即使被炸,工人們都能平安回家。二次大戰后,九龍船塢紀念學校創辦,我大約在1948年入讀,算是早期的畢業生,當時,有些學生比較年長,他們或因戰亂末能適時入學,或從內地南來,有些無論在年級還是外表,均看似教師,學生與老師在一起實在很難分得出誰是老師誰是學生。紅磡的街市當時在機利士南路,回想以前媽媽曾在家里的廚房養鸡,父親要我和哥哥留意鸡蛋,然后用來孵小鸡,說起來有趣,我們的廚房里還曾養過小鴨子。當時的紅磡街市比較落后,設施一般,地下濕滑,常要用水冲洗。
60年代
到工展會游玩
葉杏兒(幼時居住荃灣,后搬至土瓜灣)我大半生都在紅磡土瓜灣居住,不過當時年紀小,家庭環境不富裕,而上下課的交通工具亦沒有太多選擇,多是步行前往。當年的新填地,即現今的紅磡灣那邊,是一個碼頭和一大塊填海得來的工地。年尾商界辦工展會。我們一家人晚上和父母由馬頭涌步行前往紅磡,參觀工展會,已是一大娛樂,感到十分滿足和高興。回想小時候由土瓜灣走到紅磡,覺得很遠。現在就不一樣了,車多人多,交通方便。從自己居住的地方到聖匠職業訓練學校上學,我大多是步行前往的。記得行經馬頭圍有珠江戲院,紅磡有金門戲院,吃的地方有金寶石酒樓,以及黃埔酒樓。在校時多在后巷用餐,該巷由大排檔,五毫一餐。舊大環山也有大排檔,三毫一碗牛肉麵,用膠袋裝好打個結便拎走了。對於六七暴動,印象較深刻,珠江戲院附近有工聯會,防暴隊會放催泪彈。現在還記得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學校舉行第一次旅行,碰巧遇上暴動,要臨時取消,我們都很失望。青州英坭廠是今天工廠大廈的位置,廠房很大。另由大環道走上去,就是現在的海逸豪園和變壓站,黃埔船塢至大環道海邊,現今的游泳池位置,有個個所謂的「海灘」,是一個多石少沙的泳灘。記得小時候常與家人前往游泳,后來改建成為大環山泳池了。
70年代
工人午飯的身影
周金華(任教於聖匠中學多年)紅磡的工廠多在凱旋工業中心及國華戲院后面,聖匠堂前面就是青州英坭廠,去到最遠海邊海逸是填海得來的。當年聖匠職校會提前5分鐘打鐘吃午飯,以避過午飯人潮,因為黃埔工人12點吃午飯。每天正午12點,準時鐘聲響起,閘門一開,工人就冲了出來。寶其利街是船塢的圍牆,寶石戲院和仁孚也是黃埔船塢的範圍,從火車橋走下來的人行天橋也是屬於黃埔船塢的。午飯的時間這些地方到處都是工人吃午飯的身影。
陳志釗(自小居住在紅磡)
我自
出生便在紅
磡居
住,
兒時,
爸爸跟爺爺
在
溫思
勞街
當裁縫
。爺爺
的
裁縫店照片
仍在,
照片
中
的我
只有
幾歲
。后來
爺爺
店舖
結業后,
爸爸
在寶
利
街近紅
磡碼頭位置的
小巷
內租鋪延
續裁縫
工作
。巷尾便是
時新
快餐
店及
一間
便利店
,兩
間店舖
今天
還在,我就是在
那里
成長
。不時
與哥哥
在爸爸店
外及
附近
玩耍
,店舖
外的
石地便是我們的大
畫板
,我們都
花了不
少粉筆
的地上。
我自
小便
隨媽媽逢周
日到紅
磡舊
街市賣餅
,當時
市場
在
寶其
利街
轉出
海底隧
道附近。
賣餅
后,
媽媽照例
帶我到觀
音廟
附近由
鐵皮
物建成
的大排檔吃
早餐。當時
又一家經
常光
顧的
小店
至今還
在,
只是
搬到了臨
街鋪
子里
繼續
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