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文化東方

新藏家成為當代藝術收藏主力
2015年 09月 13日 00:00    香港商报
 

    包容與多元    

    新藏家成為當代藝術收藏主力

    

    去年香港蘇富比2014秋拍「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上,尤倫斯夫婦再次出售一批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多幅方力鈞、張曉剛、曾梵志等藝術家的早期代表作品為首次現身拍場,總估價1億多港元,將大眾的關注度又拉回到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討論上。中國當代藝術約自上世紀80年代產生起,發展迄今不過30餘年,近十年來,當代藝術不斷創造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神話」。然而,當代藝術品收藏在給人們帶來樂趣和經濟回報的同時,也帶來了傷痛。當代藝術品未來走向如何?收藏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香港商報記者朱求真

    

    投資收藏當代藝術真能迅速積累起驚人的財富?提起這個話題就不能不說比利時收藏家尤倫斯夫婦。他們是中國當代藝術最大收藏家,也是最有力的推手。據不完全統計,在尤倫斯夫婦收藏到的1700多件中國藝術品中,當中80%是當代藝術。而創造他們收藏神話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他們首次來到北京,接觸到中國當代藝術領域里最優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如曾梵志、張曉剛、方力鈞等人時,正是他們藝術無人問津,生活最窘迫的時候。尤倫斯自己回憶:即使是很著名的畫家仍然屈居在小小的畫室中工作,要和別人共用走廊盡頭的公共浴室,「但他們從集體主義中解放出來以后的創作非常有活力,我買的第一件中國當代人的作品是艾軒畫的西藏小孩,當時他只在二十五瓦特的燈泡下作畫。」三十年后,中國當代藝術在國內迅速升溫,這令尤倫斯夫婦獲得了巨大的投資回報。香港蘇富比方面曾做過統計,自2011年到2014年間,尤倫斯基金會共計送拍195件其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其中成交191件,累計成交總額高達8億港元。香港蘇富比首創中國當代藝術過億元成交的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拍賣成交1.8億港元),其來源同樣為尤倫斯基金會。這個故事在證明了當代藝術造富功能的同時,也再次證明了藝術品更適合長期投資。長期而言,藝術品投資的收益率較為穩定,風險最小;如果是短期投資,收益率的波動最大,雖然最容易獲得超額收益,但也承擔了最大的風險。如果投資者一味追求高收益、低風險的短期投資,一定要具備足夠的藝術品投資知識和市場觀察能力。什麼是當代藝術?什麼是當代藝術?這個問題在西方學術界和中國學術界迄今都沒有定論。有人把它理解為前衛藝術,有人甚至認為:看不懂的藝術就是當代藝術。上世紀80年代的西化熱潮,催生出了當代中國藝術。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介紹,上世紀80年代很多藝術家在資訊有限的條件下,創作出具有先鋒精神的作品,成為中國最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他告訴記者,當代藝術的歷史并不長,很多專家公認的一個時間點是1985年。高鵬表示,當代藝術是當代文化的一部分,受制於文化思潮和社會變遷,其時限與當代重大社會事件相關,時間來劃分。在策展人、藝術批評家朱朱看來,上世紀80年代更多地顯示出現代主義的影響,甚至還包括前現代主義的各種影響痕跡,當門縫打開之后,西方各個時期的藝術潮流紛至沓來,并存於那一段中國人的接受史里。「90年代是一個逐漸當代化的過程,無論從創作實踐與視野方面,還是從參加國際性展覽、與西方人直接對話方面,都開始具有了某種同步性。當然,身份和傳統的符號化使用,致使它的面向在我們的記憶中被窄化了,那時候其實存在著豐富的實踐,并包含了巨大的可能性。」

    

    當代藝術的狂歡與傷痛

    

    由於如今當代藝術與市場、商業挂鉤過於頻繁,故也成為社會詬病的重要根源。2004年蘇富比在香港開設「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涉及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一直居於市場前沿,整個當代藝術板塊不時刷新高價,近年來更出現億元天價拍賣作品,備受社會巨大爭議。對於當代藝術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這種「熱」和「火」的現象,高鵬認為,縱觀當代藝術的發展,包括美國、歐洲的一些國家在內,當代藝術作品拍出天價,不僅是中國,全世界都有這樣的問題。

    「關於當代藝術出現泡沫,需要更長的時間讓大家來討論。就像剛才所說的,這個歷史太短了,我們沒有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判斷。」高鵬說:「據我所知,當年達明赫斯特的作品《為了上帝的愛》拍出了1億美元的天價,創下了當時在世藝術家作品售價最高紀錄。這到底是當代藝術的商業泡沫,是炒作,還是真實的價值呈現?幾年前全世界都在討論。如今中國藝術品拍出了天價,但是價錢應該還沒有超過那件《為了上帝的愛》。對這個問題,很難給出預測。」與絕大多數投資收藏品一樣的,當代藝術的價格漲幅并不是45度向上的一條直線。最初的20年,當代藝術一直無人問津。直到2004年秋拍開始,中國當代藝術開始在蘇富比和佳士得以專場形式亮相,之后到2008年上半年,幾乎所有的當代藝術都以火花般耀眼地急驟上升,僅2005年至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漲幅就達到了983%。不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一路勢如破竹的中國當代藝術也成為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受冲擊最大的板塊。很多人還記得2012年10月7日那個中國當代藝術圈中著名的「黑色星期日」,那一天中國當代藝術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慘遭集體流拍。此后雖然幾經起伏,但令人血脈賁張的黃金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最令人意外的是毛旭輝的作品《92家長》,這幅作品在2010年以1019萬元成交,今年春拍卻五折揮泪斬倉以587萬元成交。在朱朱看來,西方資本的介入確實是當時引發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狂歡的重要元素。他說:「他們投入資本,最終往往要從中國人自己身上成千上萬倍地回收。這個事實越來越清楚。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眾因為拍賣的高價而開始關注到當代藝術,實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我們缺少普遍的藝術啟蒙,所以關注的從來不是藝術本身。當西方資本的抽離,導致中國當代藝術價格的暴跌是其本質原因。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還有藏家喜好的轉移。市場專家李蘇橋認為:「關注西方大師與印象派的中國藏家很難對中國當代藝術再投入熱情,所以客觀上的確有幾個大買家撤了。另外,新錢很難為老錢埋單,現在的市場面貌是,在中國當代藝術板塊,絕大部分新錢只為市場中新藝術品板塊埋單。」

    

    當代藝術的未來走向

    

    雖然當代藝術的創富能力絕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樣令人血脈賁張,但還是有一批新藏家對它一直熱愛有加。這一批新成長起來的收藏家,不少是系統接受西方藝術教育的,對西方當代藝術及中國新繪畫有著較大的熱情。他們不像老一輩收藏家只是把眼光放在中國傳統繪畫和古玩家具上面,豐富的知識結構和透明的市場線索,都引導他們建立起與過去市場秩序完全不同的收藏體系,當代藝術正好滿足了他們中西交融的審美需求,這也成為了今天「70后」、「80后」藝術家熱的基礎。談及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未來走向,高鵬認為,未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會更加包容和更加多元化。「幾十年前社會環境相對封閉,但是隨著現在開放政策的寬松,可以討論更多相關的人和社會本身的問題,所以更加包容。加上以前我們了解的藝術類型是有限的,而如今對藝術類型的創新,對藝術的理解和眼界則是很大程度被打開了。」

    「此外,還有公眾的理解逐漸提高了,出生於改革開放后的年輕一輩,經歷的時代又不太一樣了,對很多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包容度會更高,其實這也孕育了很好的土壤,能讓藝術家更自由地創作,這都是包容。概言之,我對中國當代藝術持比較樂觀的看法,當代藝術要隨著時代不斷地往前走,并且會有更多藝術家出現。」高鵬說。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當代藝術部總經理李豔鋒認為,目前市場對於當代藝術的看法仍有期待。只是對於「老一批」的當代藝術家們,買家、藏家們都能更冷靜對待,不再盲目追捧。而更多的是考慮作品的創作時期、代表性,有差別地選擇作品。「從數量上來看,無論是北京還是香港,市場上出現或將出現的當代藝術作品數量在中國油畫這個板塊里比重并不大。以去年香港嘉德秋拍為例,油畫拍品的重點是20世紀的油畫,比如林風眠的體系,趙無極、朱德群等的作品,展現中西融合的脈絡。而北京的油畫專場還是以傳統的現實主義體系油畫為主,如靳尚誼、楊飛雲、艾軒等。還有一些出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觀念、個性比較強的年輕人作品,當代絕對沒有「傾巢而出」一說。我們在市場上看到幾個當代藝術的重要藏家在出貨,但他們并非市場的全部,只是『台面上』被關注的那一小部分,引起了過多的關注,所以『被代表』了。」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