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户端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文化東方

宣紙誠可貴灑金價更高 「加工紙」極品粉蠟箋
2015年 09月 13日 00:00    香港商报
 

     中國人不光發明了造紙術,還造出最能體現中國書畫韻味的宣紙。古代那些身份尊貴的人,帝王、皇室子弟等,對書畫紙張極為講究,於是各類「加工紙」應運而生。相比普通的宣紙,粉蠟箋、金銀印花箋等品種繁多的「加工紙」多了圖案和顏色,更美觀,也更實用、耐用。其中的粉蠟箋尤為高雅,又不失實用價值,本身就是一種華貴精美的藝術品。

    源自唐代皇家專享

    粉蠟箋源自唐代,是一種制作工藝复雜的手工紙箋,一度為皇家專享,用以書寫聖旨,達官貴人都難覓其踪。其造價高昂,清同治時期,一張粉蠟箋的制作成本竟超過了五兩銀子。清末之后,粉蠟箋制作工藝失傳,今人通過一些文獻的零星記載,能發現當時確有存在,至於加工制作工藝卻成為造紙界的一個謎。

    粉蠟箋以魏晉南北朝時的填粉和唐代的加蠟紙合二成一的加工紙,為多層粘合的一種宣紙,具備粉紙及蠟紙的優點。它巧妙融合了吸水的「粉」和防水的「蠟」,又有由金銀粉描繪的各種秀麗華貴的圖案,平滑細密,易於書畫,精美典雅又富於光澤,可歷數百年而堅韌如新。所謂「宣紙誠可貴,灑金價更高」,近年來粉蠟箋精品的拍賣價格可達20萬元以上。

    「復活」粉蠟箋非遺傳承有人

    近20年來,安徽省巢湖市黃麓鎮有一位年輕人,在自家的作坊中進行了成千上萬次的實驗,終於复制出了「粉蠟箋」,繼而又試制出多種技藝失傳的傳統加工紙。

    這位執著的年輕人名為劉靖,其父親劉錫宏在上世紀80年代從事文房四寶貿易工作。1985年,劉錫宏到日本考察,一位日本老人遺憾地對他說:「粉蠟箋是中國最好的紙,只是再也生產不出來了。」劉錫宏回國后便開始研究起粉蠟箋的制作工藝,與兒子劉靖一同到故宮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館等地參觀粉蠟箋實物,蒐集各種文獻資料,并開辦了掇英軒文房用品廠。劉靖經過無數試驗,在父親幫助下終於成功試制出了粉蠟箋。還恢復并發展了許多工藝失傳的紙箋:泥金箋、絹本宣、透光箋、硃砂箋等。2008年,這些「復活」的以粉蠟箋為代表的傳統加工紙及加工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劉靖成為紙箋加工技藝傳承人,并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聘為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

    據悉,為使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發展,安徽巢湖市建立了「紙箋加工技藝傳承基地」,定期向廣大青少年開放,更通過錄音錄像等手段,將現有的傳統加工紙工藝保存下來,建立完整的視聽資料。目前,巢湖市工藝已經培養了6名熟練的傳統加工紙技藝傳承人。香港商報記者龔舒通訊員徐小中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