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提分類「對症下藥」
「界定不同國有企業性質是本輪國企改革的邏輯起點。」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盧永真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中國首次提出對國有企業進行分類監管,也是各項改革鋪開的前提。
指導意見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
在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看來,兩類國企本身有著不同的管理規則和使命,分類后,公益類國企可專注於保障民生,商業類國企則承擔創造利潤、做強中國的使命。
■國企監管「集中統一」
劉紀鵬認為,指導意見中提及的「以管資本為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明確了未來中國國資系統的監管體制,即不僅局限於國務院國資委直屬的110家央企,中國86個部委的五千餘企業凡是涉及經營的均要統一監管。「未來將是一個監管者、下有成百上千個『淡馬錫』的國資系統。」劉紀鵬稱。
盧永真還補充道,國有資本運營、投資公司在借鑒淡馬錫模式的同時,需增加產業培育和產業集聚等功能,不能僅僅局限於純粹的財務投資者。
■混合改制由「快」轉「穩」
對比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表述,本次指導意見則體現為「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成熟一個推進一個」。
「其實這與三中全會的精神是一致的。」盧永真坦陳,部分地方出台的深化國企改革意見中,對混合所有制目標的設立過於主觀。他認為,本輪改革強調的是不依靠行政手段,為市場化留有空間,不應圖快、更不能要求混合所有制在國企中全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兩項重點任務,自深改小組6月通過相關意見后,在本輪指導意見中再次重申,這也被專家看作是混合所有制轉「穩」的信號。
■婆婆做監督放權給媳婦
在《意見》中,多次提出要劃清經營權和所有權的界限,同時要使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
張春曉表示,在這一輪改革的意見中,監管和運行方式發生了改變,以管資本為主,強化國有資產監管。把國有資產的經營權和國有資產的管理權全部下放給了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和國有資產實現了分割,隨著國有企業國有資本經營公司搭建成形,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部門將會把國有資產的經營權放到國有資本經營公司。
在前一輪的國企改革中,給國有企業的權力只有經營權。對於監管部門,它有了國有資產的管理權、監督權,所以國有企業因為它自身的權力縮小,就使得它在市場中運行中縮手縮腳,也就是經常說的「婆婆」管得太多,「兒媳婦」就沒有辦法干。在新一輪的改革中,給兒媳婦權力,讓婆婆做好監督,兒媳婦能夠干得更好,監管也就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