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全球股市、貨幣和大宗商品價格紛紛大幅下跌,一場肆虐全球的金融風暴打得全球央行措手不及,人們仿佛嗅到了金融危機再度來臨的氣息。尽管恐慌情緒暫作緩解,但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正在持續發酵,隱患仍在全球市場暗流涌動。美聯儲加息的不明確和中國經濟的持續放緩,以及新興市場國家脆弱的經濟體系,使得投資者憂心忡忡。而在全球經濟格局中舉足輕重的中國,其不容樂觀的經濟數據更加劇了外界的擔憂。種種跡象表明,全球通縮風險已悄然來臨,防通縮已成為全球各大央行的當務之急。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人幣貶值引全球恐慌
稍早前,一場在全球範圍內掀起的金融風暴著實令全球投資者手忙腳亂、神經緊繃,人們仿佛看到了全球金融危機即將來臨的徵兆。在這場肆虐全球的「股災」式的股票暴跌后,目前市場恐慌情緒已略微得到緩解,相應的股票市場也正逐步回暖。然而,充滿變數的世界經濟走勢依然令投資者感到不安,美國加息腳步的臨近和中國經濟的持續放緩,以及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等不確定性因素加劇了這種擔憂。在驚魂未定之際,這場驟然吹起的風浪迫使更多的人重新思考和認識目前世界經濟的复雜程度,而全球即將陷入通縮格局也被提上議程。
不管這是否是金融危機的前兆,還僅是一時的恐慌情緒作祟,這場驚心動魄的全球風暴注定被歷史銘記。本輪全球股市的暴跌,被市場人士認為是肇始於中國央行8月11日決定的改變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當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2298,較前一交易日貶值1136點,且在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跌幅創下了1994年匯改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之后人民幣繼續走弱連貶兩天,人民幣對美元三天貶值4.66%。市場預期人民幣匯率將持續貶值,紛紛拋售以人民幣資產計價的資產股票。
受此影響,全球股市出現集體下跌,A股上證指數在短短4個交易日內下跌超過1000點;美股8月24日暴跌,盤前一度觸發熔斷機制引發交易暫停;歐股也在這天大跌5.4%,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跌幅;德國股市進入技術性熊市;台灣啟動緊急救市措施,批准「國安」基金入市。另外,外匯市場連跌,尤其是新興市場貨幣不斷創下新低,大宗商品市場無一幸免,原油價格下跌,銅、鋁價格均創六年新低,黃金價格亦開始受到影響。
美加息未定 全球通縮風險加劇
全球市場掀起的這一輪市場大動盪使得美聯儲何時加息的討論變得空前熱烈。最新出爐的美國二季度GDP環比增長3.7%,遠超預期,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下降,顯示美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加息預期增強。但全球市場的波動已令美聯儲9月是否上調利率的舉措變得撲朔迷離,美聯儲副主席Fischer在一年一度的杰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演講并未明確顯示對美國何時加息的任何傾向。
在全球市場動盪之際,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認為,近期的市場動盪已經抹殺了美聯儲9月加息的可能性,美聯儲下一步將會重啟QE則被一些美國大佬提及。據外媒報道,前美國財長薩默斯和全球最大對冲基金創始人Ray Dalio先后對媒體表示,美聯儲應該考慮重新啟動QE來應對通縮威脅,緩解金融市場緊張局面。Ray Dalio表示,綜合考慮全球債務高企、中國市場暴跌和新興市場動盪,美聯儲的下一個大動作將是QE而不是緊縮。他指出,美聯儲認為市場已經度過了一個降息短周期的轉捩點,但從一個更長債務周期的角度來看,通縮和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更為嚴峻,美聯儲應該持續其寬松政策,而不是如大肆宣揚的一般開始緊縮。
目前,包括發達經濟體、中國新興經濟體等多個經濟板塊在內的通貨膨脹率持續下行。摩根大通全球通脹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通脹率僅為1.6%,低於去年底的2%。另外,在石油和大宗商品市場的持續暴跌之際,新一輪通貨緊縮的恐慌被提上議程。在8月底舉行的杰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與會各國央行高層圍繞「通脹和貨幣政策」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分析人士認為,在全球流動性總體比較充裕,多國繼續實施量化寬松政策的大背景下,全球通縮風險卻持續增強,世界經濟增長遲緩和總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
專家:中國經濟已處於通縮中
中國經濟的持續放緩和A股的持續動盪,以及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備受市場人士關注,外界對中國經濟持續放緩表現出了極大的擔憂,持悲觀態度的經濟學家日漸增多。而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正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8月份經濟數據顯示,中國進出口總值2.04萬億元,同比下降9.7%。其中,出口1.2萬億元,同比下降6.1%;進口8361億元,同比下降14.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也放緩,同比增長6.1%,比7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這些數據均顯示中國經濟非常嚴峻。
國家統計局9月10日發布的2015年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CPI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2.0%;PPI環比下降0.8%,同比下降5.9%。至此,PPI漲幅已連續42個月為負,創本輪PPI通縮周期的最低水平。分析人士認為,尽管CPI通脹率在最近數月有所回升,整體CPI通脹率仍然遠低於政府公布3%的目標水平,如果扣除豬肉價格和服務業價格上升等因素,CPI恐怕比現在還要低。而目前處於大宗商品1991年以來的第六個底部之中,全球工業通縮的局面仍未得到緩解。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原委員余永定表示,按通常的定義,中國并未處於通貨收縮狀態,因為CPI依然在上升。但是,從通貨收縮導致企業實際債務上升,從而對經濟形成下行壓力的角度來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中國經濟可以說已經處在通縮中。因此,如何克服通縮致債務上升的惡性循環,應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
數據低迷 經濟形勢嚴峻
從區域來看,工業產能過剩、陷入通縮風險最為嚴重的當屬東北地區。國家統計局8月份公布的中國上半年各省GDP數據顯示,東北三省上半年GDP增長排名靠后,其中,遼寧以2.6%的增速墊底,形勢嚴峻。作為最早工業化的地區,目前東北老工業區傳統產業難以為繼,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產業轉型升級更是面臨難題。
除了東北三省外,一些資源大省的經濟發展也備受考驗,如煤炭大省山西上半年GDP增長2.7%,排名倒數第二;鋼鐵大省河北則排行倒數第五,面臨斷崖式的下滑。除了制造業面臨的難題,中國過去賴以拉高GDP增長的房地產行業也遭遇寒冬,受制於庫存高企和人口結構調整等不利因素,除了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外,其他二三四線城市的樓市整體不振,且目前的調整周期恐將要歷經一段較長時間。房地產發展快速放緩,對上下游產業影響深遠,與房地產關系密切的鋼材、水泥、玻璃等建築行業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另外,過去依賴賣地為主要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陷入困境、左右為難,財政政策難以發力。
分析人士指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內部增長乏力,結構性問題突出,工業生產下行,通縮風險正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持續放緩,進一步加劇全球的通縮壓力,通縮風險加劇應得到重視。
制造業疲軟加劇通縮風險
在全球經濟復蘇缺乏動力,國內外需求疲軟的情况下,中國制造業正遭遇寒冬。隨著政策紅利、人口紅利、土地紅利逐步消失,傳統的生產模式已難以為繼,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正被削弱。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隨著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企業債務高企,擴張意願不強,企業倒閉現象頻頻。例如,以制造業聞名天下的東莞,企業的倒閉潮已然發生,許多中小企業不堪經營壓力紛紛倒下,一些過去處於制造業末端的企業最終難以幸免。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屈宏斌表示,尽管8月制造業PMI終值錄得47.3,較初值47.1小幅上揚,制造業加速收縮勢頭有所緩解,但整體形勢仍不樂觀。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指數仍低於7月終值,內外需求疲軟態勢不改。價格指數持續下滑,通縮風險顯著。未來穩增長仍需包括降準,財政擴張在內的多種政策寬松支援。
另外,中國8月官方制造業PMI 49.7,預期49.7,前值50.0,時隔半年再度跌落榮枯線,顯示制造業不容樂觀。而對於中國經濟是否已陷入通縮這個問題,深圳大學經濟學院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國世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目前是否陷入通縮格局還很難說,因為這一概念難以界定。但是,中國制造確實面臨很大的難題,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制約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的轉型升級難題短期內也難以解決。因此,在這種情况下,必須要通過經濟下調進行優勝劣汰,淘汰落后產能。
「中國經濟做出適當的調整是好事,中國經濟經過這麼多年的快速發展,已到了非調整不可的階段。首先,傳統過剩產能企業要淘汰掉,以此達到一個均衡點;其次,產業要轉型升級,要做4.0升級,即中國經濟若要再上一個台階,依靠過去粗放式地發展模式肯定不行。」國世平說。
經濟刺激政策悄然開展
為應對經濟持續放緩,中國政府始終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并注重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取得平衡。但在國世平看來,一些經濟刺激計劃實際上已經開展。「包括前段時間允許人民幣小幅貶值和8月24日的降息降準貨幣政策等在內,寬松的貨幣政策已然開始。」他表示,中國政府雖注重結構調整,但如果經濟下滑得太快,當局將不得不回到過去靠加碼投資和刺激樓市的老路中去。
而在全球方面,目前全球股市仍難言企穩,一些不確定因素獲致市場持續震盪,中國經濟的持續放緩和新興市場國家脆弱的經濟體系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從最近全球股市的走勢可窺見一斑。分析人士認為,雖然除了美聯儲、英國央行等少數即將進入緊縮周期的央行之外,大多數國家央行均屬於寬松陣營,企圖讓通縮風險最小化,但各國央行從去年以來就掀起的寬松潮至今并未達到目標。相反,大宗商品價格跌跌不休,油價仍在探底。通脹水平極低,會使經濟更為脆弱,甚至可能轉化成通縮。一旦陷入通縮,全球央行將面臨一場「惡仗」。因此,在通縮風險抬頭、但尚未真正形成之前,各國央行應重新考慮自身的貨幣政策以應對風險。即使經濟復蘇強勁的美國,在加息問題上也須謹慎而行,畢竟在商業全球化的今天,沒有任何國家能獨善其身。而全球經濟的不景氣,會否迎來一個「七年之癢」仍未可知,但防通縮風險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