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何亞非接受香港商報專訪
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一帶一路開啟新模式
中國自2013年以來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受到國內外極大的關注,也得到許多國家的肯定和支持,當前正有條不紊地層層推進。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外交部原副部長何亞非對「一帶一路」建設有較深入的研究,其著作《選擇:中國與全球治理》一書對此倡議提出的背景和主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等作過分析。日前,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一帶一路」的核心思想是共同發展、共同富裕,此國際合作倡議并非是中國的經濟擴張計劃,而是在舊有的世界經濟增長模式已跟不上時代步伐之際,尋找一條合作共贏的發展新道路,為世界經濟的復蘇和沿線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香港商報記者周剛朱輝豪
全新的國際合作模式
記者:自2013年以來,中國帶頭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這將重啟中歐之間在歷史上的陸上貿易路線和一條跨越印度洋的海上路線。「一帶一路」上升為中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你認為中國這一宏大倡議的誕生背景和意圖何在?
何亞非:綜合來看,「一帶一路」建設倡議的提出,我覺得有兩個重要的背景:一個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進入了低迷的階段,各國經濟增長都碰到了很大的難題。而當危機或陰影基本過去以后,整個世界經濟依然在低谷徘徊。於是,如何尋找經濟增長點成為各國思考的問題。另一個就是,2008年金融危機暴露出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西方自由主義經濟那一套,即所謂的「華盛頓共識」,給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所開的經濟發展模式或「藥方」是有問題的,說明舊有的世界經濟增長模式已跟不上形勢發展。所以世界各國一直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在尋找新的國際合作模式。經過摸索,中國從自身實踐出發,也是從全球治理的高度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倡議。個人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全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它不同於過去任何一種合作模式,不僅僅只是增加貿易、減免進出口稅來促進貿易,或者僅僅是加強經濟合作。因為當前世界存在許多問題,錯綜復雜,包括地緣政治矛盾、貧富差距拉大等。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思想是要走一條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道路,把中國所在的東亞經濟圈跟歐洲的經濟圈通過經濟大走廊的形式連起來,涉及到沿線60個國家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鰲論壇的演講中特別提出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問題。在對接上,既要按照中國的想法,包括五個文明的建設等一系列做法,也按照沿線國家自身的發展戰略來進行。這些國家的發展水平跟中國不一樣,社會結構、政治體制也不同,文化上有差異。中國和這些國家如果在發展戰略上對接得不好,是無法共同發展、也不可能進行深入合作的。總體上來說,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智慧的體現,現在到了中國提出自己的思想,發揮中華文明所特有智慧的時候了。這是一整套綜合性的解決全球性挑戰的思路,是綜合、系列工程,是全新的國際合作模式。
并非中國的經濟擴張計劃
記者:「一帶一路」建設構想提出來已有兩年多了,沿線涉及到60個國家,覆蓋範圍非常廣。那麼,這些沿線國家對於中國主導的這個合作倡議是怎麼看的?
何亞非:沿線國家對於中國提出的合作倡議總體上是歡迎的。我也走訪了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國,每到一個地方,他們都非常關心「一帶一路」建設。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好事,但有些國家對「一帶一路」建設確實存在不太了解的問題,而且還有一些誤解。最主要的誤解是,認為這是中國的經濟擴張計劃,覺得這是中國過剩產能的輸出,或者覺得中國想把市場做大,這是最常見的認識誤區。我這次去印尼、馬來西亞,詳細介紹了「一帶一路」倡議,其核心是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相互了解,實現「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政策上要溝通,要清楚中國這樣做的目的,排除一些可能會阻礙雙方進行合作的因素,包括地緣政治因素、文化誤解和不同、經濟摩擦問題、甚至政治猜忌等等。這就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發展戰略對接的重要性,中國要做的不是一個經濟擴張的計劃,而是希望中國的發展成果能夠惠及其他國家。中國希望和其他國家共同發展,這是一個全球化時代,各國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果世界經濟總體得不到發展,中國的發展終究也會受限,所以中國講共同發展的理念,要的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贏。
承擔大國責任
記者: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世界的貢獻和影響日益突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是表明中國要承擔一個大國責任嗎?
何亞非:中國要承擔一個大國責任,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10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又是一個有13多億人口的大國。作為一個大國,一舉一動都會對世界的政治、經濟產生影響。中國認為自身應該承擔應有的責任,特別是世界經濟遭遇困難,總體比較低迷,大家都在尋找新的增長點的時候,中國確實應該考慮能夠做些什麼。「一帶一路」建設倡議就是在這麼一個過程中產生的,是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我覺得,全球公共產品首先是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然后才是產能、資金、技術、人才等流通和走出去。中國可以利用自身的技術和資本優勢,幫助這些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工業化程度的提高。而這些國家的產品,在高鐵、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好后,能夠快速地進入中國和其他市場。這樣一來,整個地區的經濟就會活起來。中國確實存在產能過剩,而且生產能力很強,可以把工廠設到這些國家,既幫助了當地就業,又給當地技術和資金,幫助當地發展工業體系。我相信中國在這方面會比西方國家做得好,因為到現時為止,西方國家有些核心技術還是不肯拿出來,而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幫助是真心的。中國可以把整個產業轉移過去,包括技術的轉移,掐人家脖子的事情中國是不會做的。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中國企業走出去會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來,「一帶一路」講究社會的公平正義,會真心幫助這些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政治穩定。
拋開成見保守發展共識
記者:日本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基本上采取「不參與、懷疑、底觸」的立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提出建立總資本額為1000億美元的亞投行后,日本先是提出一些理由不參加,然后再宣布11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資助計劃,抵觸對抗的味道很濃。這個您怎麼看?
何亞非:「一帶一路」倡議是開放性的,誰願意參加,中國都歡迎,願意參加多深都歡迎。中國的設想就是希望過去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能夠共同發展,通過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取長補短,在各方面進行合作。現實中遇到困難是客觀現實,有些國家之間會有一些分歧,包括政治分歧、主權爭議、地緣政治矛盾和經濟摩擦等等,這些問題需要在國家層面上加強溝通,能合作則合作,能克服就克服。中日之間實際上有許多地方是在合作的,兩國的經濟交往很多。雖然中日之間有不少分歧、甚至矛盾,關系有時也緊張,但如果日本能正視歷史,雙方能擱置分歧,從兩國人民和地區的利益出發,推進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等,就會為區域合作奠定基礎。合作多了也會有利於雙方克服地緣政治矛盾,這是相輔相成的。當然有些事情不能強求,還得一步一步來,得現實地看待問題,有矛盾暫時合作不成也沒有關系。
記者:從地緣政治視角考慮,南骸端已經成了中國東盟關系中的短板,影響到雙邊關系的整體提升與命運共同體建設。這會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形成強大的阻力嗎?
何亞非:南海問題存在爭議,域外大國如美國的卷入,使得這個問題復雜化了。但中國和東盟大部分國家還是有共識的,不能對某個問題有爭議而影響區域合作,這個共識在中國和東盟之間是存在的,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與東盟貿易不斷發展、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建設等各方面合作都在深入。南骸議大家可以坐下來談,通過談判來解決。我相信這個問題不會影響「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因為各國還是重視區域合作與發展的。所有國家都希望自己的老百姓生活能夠過好,都希望這個地區的發展能夠快一些,并且在一個好的、和平環境下發展。我相信,只要有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共識和目標,就能夠實現區域一體化建設不斷發展。
鼓勵企業和資本走出去
記者:中國政府牽頭組建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等機構(兩行一金),為「一帶一路」提供金融上的支持。但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資金的缺口非常大,中國在這方面的金融支持的力度還會加大嗎?
何亞非:「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很多資金,特別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這個資金缺口很大,現今一些開發性銀行能提供的融資力度是遠遠不夠的。中國倡議建立的「兩行一金」,是對原有缺口的一個補充,起到相互支持和幫助的作用,即把蛋糕做大一點,資金量做多一點,來撬動更多的資金。如果亞投行對一些潛在項目有很好的評估,其他國家的資金和民營資本都會進來。比如現在中國所做的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就會發揮作用。現在民間有很多資本,就是缺乏投資機會,國際上流動資金也很多,但好多用於投機了。如果用到實體經濟上,用到好的項目上,資金還是有的。所以說,缺的不是資金,而是好的投資機會。新的金融機構可以在這方面做些事情。
記者:近些年來,中國政府一直鼓勵資本是企業走出,「十三五」規劃中也明確了「一帶一路」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在這方面,中國企業走出去會得到政府哪些政策的支持?
何亞非:中國企業走出去中,民營企業已經起了很大的作用,占有不小比重,「一帶一路」建設一定是國企和民企一起走出去的。中國政府對國企和民企會采取平等的態度給予各種支持,因為很多東西需要國家層面來做,比如說對某個國家項目風險的評估,單個公司本身很難做。另外,企業要了解當地的法律體系、風土人情、當地的條件,那要借助華人華僑的力量。我認為,企業走出去應該形成合力,這比單槍匹馬走出去要好。相互幫助形成合力,更有利於企業減少風險,有利於跟當地的企業打交道,也有利於幫助當地的發展。
記者:人民幣剛剛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納入特別提款權(SDR)一籃子貨幣,晉升為國際貨幣,這將大大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那麼人民幣國際
化與「一帶一路」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嗎?
何亞非:「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一帶一路」建設「五通」里面就包括貨幣流通。現在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在加快,人民幣已經是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到今年8月底已占全球總量的2.79%。雖然還不大,但發展速度快。「一帶一路」建設特別是雙邊合作,會更多地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和支付貨幣,人民幣流通和人民幣使用範圍將擴大。無論作為支付貨幣還是投資貨幣、結算貨幣,人民幣被納入SDR一籃子貨幣以后,作為儲備貨幣的分量會加重,人民幣國際化步伐肯定會加快。
何亞非履歷
何亞非,1955年3月生,浙江寧波人。1981年,任聯合國總部秘書處翻譯;1983年起,先后任外交部非洲司隨員,副處長、二等秘書;1990年,任外交部國際司副處長,一等秘書;1994年,任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1996年起,先后任外交部國際司參贊、軍控司副司長;1998年,任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2000年,任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2001年,任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司長;2006年1月,任外交部部長助理,主管禮賓、領事、涉外安全工作;2008年7月,任外交部副部長,主管美大地區、國際、軍控事務、禮賓工作和涉港澳臺外交事務;2010年3月3日就任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及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大使;2012年2月,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