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七彩雲南

《榆城聖母》在大理掀起「白劇熱」
2015年 12月 18日 00:00    香港商报
 

    初冬時節,沉寂5年之后的大型新創歷史白劇《榆城聖母》正式上演,由此在大理州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白劇熱」。

    「當白族栽秧會的音樂在劇場響起,當現場樂隊的鑼鼓點敲擊起來,當三弦的旋律帶起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白劇唱腔出來的時候,我突然有了心酸和眼澀的感覺。」大理州文化體育局局長王崢嶸回憶首演情景時說,「那隱隱傳來的白劇音樂,雖然久了點,但帶給了我們很多信心。」白劇是大理州在歷史悠久的白族傳統戲劇「吹吹腔」和「大本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民族劇種。1991年,在全國戲曲匯演中,大理州白劇團曾以創作演出《阿蓋公主》榮獲「天下第一團」美譽。2008年,白劇被文化部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大理州排演了現代白劇《洱海花》。次年,該劇在全省新劇目展演中獲得綜合金獎。此后,大理再也沒有新的大型白劇上演。

    「原因很多,但主要就那麼幾個。」王崢嶸分析,演員出現斷代,沒有新的后繼力量可以去支撐起神聖的舞台;沒有成熟的劇本,創作人才奇缺,劇團沒有專業編劇,業餘作者寫出的本子也不盡如人意;舞台美術隊伍水平參差不齊,不足以能承擔起一台大戲的設計;沒有專業的戲劇導演;經費不足……值得慶幸的是,在大理州歌舞團和白劇團合併時,樂隊成建制地保存了下來。但是,戲劇最關鍵的司鼓和主弦,都已經退休。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不是藝術創作的規律,我們必須靜下心來,為新戲的誕生做好各方面的準備。」王崢嶸說,這期間,州委、州政府給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是在2014年出台《關於加強和改進白劇傳承發展的意見》之后,白劇復興的一些跡象和條件開始顯現。白劇工作者們非常興奮:「我們可以再次上路了,我們要為自治州六十年的大慶獻上一台白劇盛宴。」2014年6月,州政府給文化部門安排了60萬元的白劇創作前期工作經費,州文化局開始籌劃劇本。經過多次討論,最后確定在全國範圍內公開招標,徵集劇本提綱。兩個月后,共收到了32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業和業餘編劇的劇本提綱。經過審讀、篩選、打分,大理州的專家從中選出15個提綱發給了省里的5位專家,請他們分別排序和打分提出5個名單。在確定了5個名單之后,大理州專門在昆明召開劇本評價及推薦研討會,最終確定《大理國皇后》、《數西調》和《蝶泉女》3個提綱為中標提綱,根據多數專家的意見,把排名第一的《大理國皇后》列為首選排演劇目。《大理國皇后》提綱的作者是雲南著名作家、國家一級編劇羅遠書。經研究大理國歷史的學者提出意見之后,終稿將該作定名為《榆城聖母》。今年8月3日,新劇在大理州白劇團的老排練廳投入排演,演職人員達160人。歷時近一年的排練,大型新創歷史白劇《榆城聖母》登上舞台。11月26日開始,連續3天的公演,劇場里座無虛席。大理州成立以來,《蒼山紅梅》《望夫雲》《蒼山會盟》《阿蓋公主》《情暖蒼山》《白月亮白姐姐》《白潔聖妃》等白劇,先后摘取過「文華獎」、「梅花獎」、「曹禺劇目獎」、「電視金鷹獎」等多項大獎。王崢嶸說:「借羅懷臻顧問的話說,『下一步,白劇應該在3個字上下工夫戲,就是劇本;藝,就是演員的功夫;器,就是舞台的綜合手段』。白劇,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傳承之路正長,我們開始上路了,我們應該讓白劇之花長久綻放,這是責任,也是共同的夢想。」

    ■新聞助讀

    《榆城聖母》取材於1000多年前「大理」波瀾壯闊與和諧繁榮的歷史畫卷,通過白族漁女楊桂仙「救危」、「拒封」、「禪位」等傳奇故事,彰顯聖潔無私、祈盼和平的大愛情懷。莊俊華吳波

    

 
(來源: ) 編輯: 吴天标